
台灣藉著美中貿易戰與絕佳的防疫成果,重建做為科技樞紐的地位
在不到3年的時間之內,台灣已經恢復它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製造業外移到中國已成往日雲煙,如今有許多台商企業選擇遷回台灣,先是為了避免美國對中國製產品課徵的高額關稅,後來則是在武漢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後,要減緩大流行的衝擊。新冠肺炎病毒讓人捉摸不定,但台灣的防堵工作勝過幾乎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
蔡英文政府提供優惠融資、土地取得的便利性以及稅務減免等誘因,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名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的政策設立單一窗口,協助台商處理包括融資、稅務、水電和人力等問題。政府提供協助的條件,是台商必須在中國大陸投資至少已經兩年,而且受到美中貿易戰的衝擊。此外,業者必須承諾在台灣新成立或者擴充的生產線要採用智慧科技。

對於未曾在中國投資的本地製造業者,有另外兩項獎勵方案,一項適用於大型企業,另一項適用中小型企業。
根據經濟部彙整的資料,以上3項計畫從2019年推出以來,已吸引783家公司投資,總金額達到新台幣1.18兆元(420億美元),其中超過2/3(新台幣7,925億元)是來自從中國大陸回台投資的企業。
設在台北的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在2020年10月公布針對157家製造廠商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台商重新思考對於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有大約80%(多數為中小企業)表示,疫情影響到他們的獲利。這項調查是在夏季進行,當時產能恢復到70%以上的企業不到一半。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44%表示計劃分散生產據點,60%的企業說,如果有稅務減免的優惠,他們可能更願意回台。

投資台灣事務所執行長張銘斌說:「中國企業經營環境的風險已經升高,對台商企業而言,分散生產據點是個重要的事。他們在做調整,以達到美國與歐洲客戶的要求。」投資台灣事務所是經濟部轄下的辦公室,負責監督上述3項計畫的執行。
顧問公司BowerGroup Asia的常務董事韓儒伯說:「蔡政府在把資金吸引回台灣這方面做得很好。這個過程稱為『回流』。」他並說,新的投資讓「研發、生產、就業和地方與中央政府稅收的前景」都有所提升。
半官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說,在回台投資的產業當中,高端伺服器、網路通訊和5G相關產品業者「在投資金額與產能擴張方面都是領先」。
最知名的回流企業之一是廣達電腦,它為蘋果組裝MacBook電腦和Apple Watch,並且為臉書和Google提供資料中心需要的伺服器。廣達投資新台幣150億元在桃園闢建新廠,接手部分原本在中國的生產業務。隨著美國與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緊張關係逐漸升高,部分美國公司使用的電信設備不能含有任何中國生產的零組件。
提供網路與電信解決方案的啟碁科技去年6月表示,將以新台幣55億元在南部科學園區興建第3期工廠。啟碁前年投資27億元在南科成立生產設施,主要客戶包括美商AT&T和惠普科技。

同時也是美台商業協會會長的韓儒伯說:「台灣企業生產許多遠距上班使用的器材,而疫情對全球上班族工作習慣的效應,為這些台灣企業帶來重大的(正面)影響。」
儘管全球經濟挑戰嚴峻,但對於遠距上班所使用的資通訊設備的需求,幫助台灣的出口在2020年創下新高紀錄,達到3,450億美元。台灣的出口成長率勝過亞洲四小龍的另外3個經濟體:新加坡、南韓和香港。
此外,台灣可能是四小龍當中去年唯一有成長的經濟體。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經濟專家邱達生說:「消費、出口和投資這3具驅動台灣經濟的發動機表現都優於鄰近國家。消費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並不嚴重,因為疫情在國內獲得控制。」
資料中心樞紐
台灣專注於吸引製造業回流,微軟和Google等美國大型科技公司也加強在台灣的投資。這些企業的盤算,受到美中貿易戰之外的地緣政治因素所影響。
香港傳統上是東北亞資料中心的樞紐,但當局去年頒布嚴厲的國安法,讓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資料安全性受到嚴重質疑。Google在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表示,它將在資料索取的問題上停止與香港政府直接合作。Google告訴香港警方,如果有官員要索取資料,必須透過與美國簽署的司法互助條約提出要求。

台北集邦科技公司的資深產業分析師劉家豪說:「香港地緣政治的複雜問題開始惡化,並且帶來廣泛的負面效應,雲端服務提供者開始在香港以外的亞太地區尋找其他合適的資料中心擴充地點。」
劉家豪指出,台灣政府近年逐漸放寬特定產業使用雲端應用的限制,例如金融業,而且政府本身也在將更多的資料儲存在雲端。他說,這些趨勢「讓雲端服務提供者有另一個誘因要把資料中心設在台灣」。
2020年9月,Google宣布計畫在雲林縣斗六市興建它在台灣的第3座資料中心,占地20萬平方公尺。據說這項計畫的投資金額達到新台幣200億元。在一場媒體簡報會上,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說,選擇在台灣建立資料中心的原因之一,是這裡具有「地理優勢」。有多條連接台灣與亞洲的海底通訊纜線通過台灣。
不僅如此,一項涉及Google和臉書的海底纜線計畫原本要連接美國和香港,但遭到司法部反對。根據Politico網站報導,美國司法部在一項聲明中警告,這項纜線計畫「可能使香港成為美國與亞洲資料連結的中心,讓中國情報機構獲得蒐集情報前所未有的機會」。
相反的,美國政府支持連結美國與台灣的海底纜線興建計畫。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分析師潘建光說:「跟香港相較之下,台灣被認為政治安定,而且跟新加坡相比,也有相當大的成本優勢。」
微軟在2020年10月宣布的另一項計畫,是要在台灣建造第一座Azure資料中心。這是微軟在台灣迄今最大規模投資案的一環。Azure是一整套的雲端服務,涵蓋電腦、網路、資料庫、分析、人工智慧與物聯網。這項也將包括擴充Azure硬體系統與基礎建設團隊的計畫,預料將產出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的價值,並為業界提供3萬個職缺。
根據一份新聞稿,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說:「打造世界級和企業級的雲端是台灣關鍵產業走向數位化的重要一步。」他並在記者會上稱讚台灣完整的資訊科技產業鏈,同時提到與半導體、電信及醫療產業合作的可能性。
潘建光說:「這項投資很重要,因為它將協助台灣打造以資料中心為主的完整產業生態圈,進而帶動台灣產業的轉型。」
同時,微軟在全球經濟處於不確定的時刻進行巨額投資,代表對台灣抱有信心。蔡英文總統在記者會上說:「微軟在台灣加碼投資,就是深化台灣與國際,尤其是與美國合作最有力的一個關鍵。」
在台灣成立大型資料中心並非只有一片叫好。反對人士常抱怨的一點,是這類設施的營運需要大量電力。電力是否充足原本就是台灣企業主要的關切事項,因此是否繼續提供土地和資源給資料中心,是政府官員和業界專家慎重考慮的問題。
但經濟部次長陳正祺最近在台灣美國商會一次午餐會上致詞時排除了這些關切。他說,Google、微軟和亞馬遜網路服公司等企業在資料中心方面的投資,對幫助台灣完成數位轉型過程來說十分重要。他並說,這些外商決定在台灣投資,顯示它們對網路安全、智慧財產權保護及遵守法治的重視。
供應鏈的韌性
由於美中貿易爭端尚不知何結束,許多企業在努力加強供應鏈的韌性,把生產移回台灣是這個過程的一環,但多數公司並非完全撤離中國。
總部在台北的俊良貿易公司就是個例子。這家工業緊固件(例如螺絲、螺帽)與五金部件製造商在台灣有3間工廠,在浙江有一間,在台灣的第3間工廠目前閒置,它位在高雄市北部的一個工業區,公司是在2020年夏季買下,準備安裝生產線。俊良可能針對工廠設備的資本支出申請政府補助。
在美中貿易戰之前,俊良貿易公司沒有在台灣擴廠的近期計畫,有在考慮的反而是關掉在台灣的工廠。俊良總經理Jon Hodowany說:「不過才5、6年前,我們還在想多久以後會把整個供應鏈從台灣遷到中國。」
但中國逐漸提高的成本與繁瑣的法規,讓俊良的盤算開始轉變。美中國貿易戰爆發之後,俊良決定在台灣成立新廠,以便從台灣供應美國市場。Hodowany說:「我們最大的市場對我們的產品加徵25%的關稅,我們得採取行動。」
他稱讚台灣的產業聚落說:「供應鏈全部聚集在這裡的網路效應是效率超高,要製造金屬緊固件的每樣東西,都在台南和高雄生產。」
剛開始雖然不順利,但俊良2020年的業績空前亮麗,年度營收首次突破1億美元。俊良在建築業有眾多客戶,並且將成品銷售給美商家得寶。Hodowany說:「因為疫情的關係,人們有很多的時間是在家裡,於是決定花錢改善居家環境。」
展望未來,台灣吸引企業回流的挑戰之一,是國家的資源有限。所謂的五缺 – 缺地、缺水、缺電、缺工和缺人才–依然是影響企業投資決定的因素。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認為,由於吸引投資十分重要,政府在短期可以處理五缺的大部分問題,特別是水和電。他說:「潛在的短缺問題受到政府高度重視。」

缺地也是回流的企業所關切的重大議題,而政府在努力因應對建廠用地的需求全面增加的情況。經濟部長王美花在1月20日宣布,經濟部將與國營的台灣糖業公司協調,要提供5塊土地給投資廠商使用,總面積達423公頃。 王美花指出,利用這些位在雲林、嘉義、台南和高雄的土地可以創造新台幣18億元的產值和1萬個工作機會。
長期來說,人才的問題可能最難解決,沒有輕易的解決方案。台灣的生育率偏低(每個婦女平均生1.22胎),以致於台灣人口去年首度出現負成長。到2025年,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就有1人的年齡是在65歲以上。蘇孟宗說,人口衰退將使台灣年輕科技人才的基礎縮小。
韓儒伯說:「出生率降低對政府來說是國安挑戰,需要以各種方式因應。」他建議的方法之一是考慮移民點數制度,類似澳洲和英國的做法,為了達到經濟目的挑選有技術的工人移民到台灣。
同時,在中國大陸有大量投資的台灣企業將繼續在那個市場營運。雖然有美中貿易戰和疫情,台灣依然有40%的出口是以中國(包含香港)為市場。
做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業者,鴻海精密工業(富士康)在山東青島的一座先進半導體封裝測試工廠去年在山東青島破土。總部設在新北市的鴻海在這個廠的投資金額,據說將達到86億美元。
鴻海最近並與中國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簽署策略聯盟,將專注於電動車、數位醫療與機器人等新興技術。這兩家公司將以100億人民幣成立創投基金,並預期金額最終將達到200億。
蘇孟宗說:「中國因為有發展良好的供應鏈,且基礎建設效率高,仍將會是台灣許多企業重要的生產基地。」他並說,中國「也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韓儒伯預料台灣製造業者將把供應鏈一分為二,一個以中國市場和願意購買中國製產品的客戶為目標,另一個專門服務其他客戶。
他並說,這個做法會提高企業和消費者負擔的成本,但「供應鏈的地緣政治無法忽視」。
但整體而言,台灣製造業復甦將會帶來好處。台經院的專家邱達生說:「製造業回流將使台灣的產業供應鏈更加獨立,未來在遭遇外來衝擊時將更具有韌性。」
本文章由陳宜君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