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S:因應變革 再創新局

對於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 Meyers Squibb, BMS)這家美國生物製藥公司來說,2020年是關鍵的一年。去年以740億美元成功收購生技公司賽基(Celgene),使BMS成為腫瘤及血液病領域世界第一的藥廠。對台灣BMS而言,這個併購案,不只帶來擴大的產品線,使主要產品種類增加一倍,也代表公司旗下研發階段的多種血液病、腫瘤及免疫科學新藥,前景令人期待。

台灣BMS總經理谷依凡(Eva Gubern)說:「併購之前,BMS就長期幫助抵禦台灣盛行的B型肝炎,貢獻卓著。2006年至今,已有超過13萬B肝患者接受過治療。2016年,我們更推出免疫腫瘤藥品,站上抗癌戰役的最前線。免疫腫瘤療法是藉由患者的免疫系統發揮效果,摧毀癌細胞,能造福肺癌、胃癌、肝癌等罹患不同癌症的病人。Celgene則是在治療血液病,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這類較少見的血癌方面,占有領導地位,廣受重視。」

BMS產品組合的重大更新,使公司整體以及谷依凡所領導的台灣團隊都必須經歷相似的變革。他們不僅要取得新的硬技能,學習新產品規格、瞭解新產品、提昇數位力,也必須增進幾項軟技能。

谷依凡推動了兩項重大計畫,目標是提昇她自己與團隊的能力,讓BMS如火如荼的業務整合過程更加平順。她決定以全公司人員為對象,辦理工作坊,主題包括管理變革所需的情商,以及如何強化員工的復原力。

谷依凡說:「新計畫的真正目的,是讓大家透過分享情緒,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也理解這類情緒為何會被觸發,進而建立團隊互信。這些分享,讓公司文化發生改變。我們更願意抒發個人看法,也鼓勵接納各種不同觀點。」她啟動的另一項計畫,旨在提昇員工復原力。工作職場中,遭逢重大變化或艱困挑戰時,具備適應變局的韌性,極為重要。

「重大的改變,有時會令人無法招架。我們舉辦的增進復原力工作坊,讓我們花時間找出個人的影響圈、控制圈。接著我們再一起思考該怎樣承擔責任,幫助個人在工作、生活之間維持平衡,並且懂得暫時中斷訊息接收,休息放鬆。」她說。

BMS也正努力促進職場的多元共融。在台灣及全球BMS所組成企業內商業及資源團體當中,谷依凡特別自豪地舉CLIMB(Cultivating Leadership and Innovation for Millennials and Beyond;為千禧世代等族群培育領袖、激發創新)這個團體為例。CLIMB的任務是將BMS較年輕的員工培養成人才,此外,還有關注女同/男同/雙性/跨性/疑性等多元性別認同族群的Pride Alliance。有鑑於台灣近來成功推動婚姻平權立法,BMS在台灣組成了亞洲第一個企業內Pride Alliance分會,今年10月31日,也首度正式參與在台北舉行的Pride Parade 同志遊行。

BMS高度關注員工福祉,其實跟企業本身長期致力於提供病患創新產品有密切關係。過去幾年,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這方面,BMS特別強調外出行動,例如訪問醫院,並且讓員工親自與弱勢團體接觸合作。然而,最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BMS發想活動內容時,就要發揮創意,另闢蹊徑,在回饋社會的同時,確保員工健康。

至於BMS受到好評的企業社會責任計畫「Global Patient Week」(全球患者週)這方面,BMS 台灣今年舉辦了「Love, No Distance: Roadside Running」活動,分別在線上、線下進行,公司員工每完成一公里路程,BMS就會捐款給在地慈善機構。

展望未來,BMS打算繼續借助醫藥領域最新的科技進展,竭盡所能地提供病人最佳治療。谷依凡表示,她曾分別在四大洲不同醫療體系工作,而台灣中央健康保險署所維護的某些醫學數據資料,是她接觸過同類資料當中品質最佳的。儘管這些巨量數據資料尚未開放轉做商業用途,這些資料卻可能因為有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加持,創造出嶄新治療方式。這類新治療方式,可能預測病人預後情形與不良事件,讓治療更加精準有效。

谷依凡也提到,台灣在發展醫療科技能量方面有高度熱忱,生醫、AI人工智慧這些領域,尤其如此。她強調:「我們與台灣政府立場相當一致,希望再接再厲,跟台灣在地夥伴攜手探索這塊與眾不同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