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基金行不行?

Podcasters, left to right, Leo Seewald, Jennifer Wang, and David Weng.

國際局勢變遷,全新機會湧現

關於台灣經濟升級發展之道,台北市美國商會在今年出版的《台灣白皮書》當中,特別向讀者推介了一個「大想法」,未來也將陸續呈現其他的觀點。商會的初步提議,是鼓勵台灣建立所謂的「主權財富基金」,亦即由政府經營管理的基金,利用台灣一部分外匯存底,以爭取高收益或達成戰略目標為宗旨,進行海外投資。

今年《台灣白皮書》已強調,主權基金的存在,有助於增進台灣的國際商業影響力,避免台灣長期陷入熟悉的政經孤立處境。而白皮書立論根據在於,「主權基金即便只掌控某個企業幾個百分比的股權,企業董事會與管理高層仍有必要顧慮主權基金的意見。主權基金的投資,也可能為台灣國內帶來新商機,有利於實現財務成長與多角化投資。」

上個月,商會為了延續主權基金議題的討論,和Nicholas Gould所主持的播客節目Taiwan Matters Podcast合作,邀集了幾位財金領域專家與談,其中包括:現任台北市美國商會執行長、曾任台灣貝萊德投信董事長的李豪(Leo Seewald),以及前金管會主委、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王儷玲教授、台杉投資翁嘉盛總經理(台杉是2018年台灣政府成立、致力於產業發展的國家級創業投資公司)。

節目對談開始,Gould就提到,台灣是亞洲四小龍當中唯一沒有建立主權基金的。他認為,從前推動建立主權基金的呼籲,雖曾遭遇政治方面的阻礙,蔡英文政府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處置上頗有成效,贏得較多民意支持,整體社會氛圍應該已有所不同,主權基金大計,現在或許可行。

與談專家都同意這樣的觀察,他們覺得,台灣應該更早開始籌劃主權基金,但是能否成真,端看蔡總統方面有無積極推動的明確意志。長期以來,對於台灣進軍海外的投資計畫,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事務主管官員,態度都是高度保守。官員們指出,台灣並非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如果面臨重大的金融危機,很難向外尋求援助。

李豪提出反論時表示,建立國家主權基金所需要的資金,不必超過台灣鉅額外匯存底的10%(目前台灣外匯存底總共將近5,000億美元)。儘管如此,台灣若能透過主權基金來投資高市值的全球企業,對於提昇台灣國際能見度,必有極大益處。

李豪還說,跨國企業「滿腦子都是中國、中國、中國、中國,台灣究竟有多精彩,他們不清楚。」不過,台灣一旦成為這些跨國企業的投資者,即可把台灣觀點傳遞給企業董事會,「提醒這些跨國企業台灣有什麼優點特長,或者有哪些台灣企業正在做什麼,如此一來,這些企業更有興趣瞭解詳情。」

翁嘉盛說,他所負責經營的台杉投資公司,把焦點放在台灣國內企業,尤其是新創企業,因此也可以被視為有助台灣後續經營主權基金的先行指標。他說,以目前大環境來看,台灣有建立主權基金的良機,因為在重整全球供應鍊與執行投資計畫這些方面,台灣有絕佳條件與美國建立戰略夥伴的關係。

王儷玲對於鼓勵台灣政府建立主權基金的想法表示支持,但她也舉出一些挑戰,尤其台灣需要聘請一批投資專業人才組成團隊來執行,在台灣當前公務體系之中,缺乏具備這些經驗、特長的專業人才。

此集podcast內容,可以在 Taiwan Matters Podcast 網頁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