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台灣未來的繁榮-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專訪

Photo: NDC

台灣在COVID-19的防疫不但做得很出色,經濟損失也相對較小。現在台灣應該開始制訂策略,利用強大的高科技能力和國際信譽,在全球變局下扮演關鍵角色。

台灣Business Topics很幸運,有機會與5月底新上任的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先生暢談他對台灣的經濟預測、政府如何協助受創產業,以及計劃如何應對全球供應鏈的變化。以下是專訪重點概述。

NDC Minister Kung Ming-hsin discusses his outlook for Taiwan’s economic recovery with TOPICS Deputy Editor Jeremy Olivier. Photo: NDC

新型冠狀病毒使台灣經濟遭受多少損失?您估計要多快才能復原?

由於台灣遭受COVID-19疫情衝擊相對較小,台灣所遭受的負面影響主要是由世界其他更嚴重地區所引起。一旦有貨源充足的疫苗,新型冠狀病毒將會變成另外一個流感病毒。在那之前,全球化產業就必須面對疫情擴散的後果。

對於台灣而言,最直接及最明顯的影響是國際旅客人數。根據台灣觀光局的數據,旅客來訪率在2020前五個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5%,導致旅遊業新台幣3000億的損失。

疫情大流行的另一個後果是消費者支出大幅減少。失業人士和減少工作時間的人員增加,光顧餐廳和從事休閒活動相對減少。

幸運的是,台灣能夠在無需封鎖的情況下控制新型冠狀病毒。儘管傳統消費者有所減少,電子消費卻增加了。由於6月初開始放寬限制,和7月啟動的政府振興券卷,我們預計消費支出將在下半年恢復正常。

第三,疫情大流行促使各國應用更積極、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包括經濟救濟方案,提高預算以及增加借貸和貸幣供給。鑑於疫情大流行中台灣取得了良好的地位,資金不斷流入台灣,提升了新台幣的價值。可是,貨幣的價值變化可能會影響房地產的價格,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應對此可能性的方法。

最後,已遭受衝擊的出口將持續因病毒而受到嚴重影響。行政院主計總處預計上半年實際出口率為負3.1%。下半年情況也不佳,因為產量預計持續下降。

哪些部門受到的衝擊最大,恢復活力需要採取什麼措施?

當然,台灣旅客減少嚴重影響了旅行社、航空公司和旅館。儘管近幾個月來,旅館和旅行社專注於國內旅遊,但對於那些專營國際旅客的旅館仍在遭受苦難。我們必須協助那些遭受重創的企業。

紡織等傳統產業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台灣有許多生產功能性紡織品的公司,包含生產跑步鞋等運動用品-。由於國際運動活動暫停,這些商品的銷量遭受影響。此外,東京奧運會的推遲迫使公司把準備的材料放到庫存。

除了紡織品外,機械安裝的需求也變低了,使得台灣的機械和機床製造商處於困難狀態。傳統行業總體來說損失了10%-20%。

另一方面,台灣的ICT(資訊與通信科技)產業在此期間一直表現不錯, 第二季的增長率約為20%。新冠病毒迫使我們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在家工作增加了對某些資源的需求。結果,需要增加數據中心和伺服器,其中大部分是由台灣公司生產的。

至於恢復經濟動能,我們需要了解COVID-19疫苗開發狀況和分配速度。此時,我們必須依靠其他方法來防止病毒擴散及其後果。這對於我提到的產業裡的公司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們需要為他們提供一些額外的支持。我們在7月下旬宣布的紓困3.0計畫中,分配了新台幣1306億,用於支援跨境活動以及傳統出口。

鑑於疫情大流行和美中關係的影響,目前的局勢被廣泛認為是國際經濟和供應鏈的重大變革時期。台灣政府和企業界可以採取什麼措施來充分利用這個機會?

我們目睹了美中貿易爭端在過去幾年引起的變化,而當前疫情大流行加速了許多現有的趨勢。考慮到我們生活、工作、工廠操作的變化,我們期望工業4.0轉型將因此加速。為了準備此變革,我們將需要繼續增強“智能”實力。2016年以來,台灣一直在致力於這一項目,因此我認為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產業分工部分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過去,這種結構專注於降低成本。供應鏈將分為許多部分,大部分都在低成本地點生產。但是,新冠病毒已證明這些供應鏈有著高風險。生產分配部分非常複雜,如果其中一部分出現問題,則會影響整個供應鏈。將來,我們希望朝著更短、更簡單的供應鏈發展。

因此,現在的問題是,誰將在這些新供應鏈中獲得更大份額?將來,我們將不會把重點放在最小化生產成本上,而將重點放在哪些供應商可以在生產中扮演重要以及不可代替的角色上。與以前的思維方式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台灣將開始朝這個方向發展,生產無法輕易複製的組件。

同時,我們期望政府更積極參與這個過程,與過去幾十年自由貿易和全球化趨勢中政府採取的更多放任自流的方法形成鮮明比對。實際上,政府可以成為關鍵角色,特別是快速整合強化資源的地方。台灣政府在有效率的採購口罩上已證明了這一點。在通常情況下,安裝機器製造這些口罩就可能需要長達半年時間,但在政府的溝通和協調之下,在一個月內就達到目標了。

President Tsai Ing-wen tours a factory producing face masks in February. Minister Kung says that Taiwan’s mask-sourcing efforts are an example of how Taiwan can become a key player in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Photo: Presidential Office

在未來裡,我們的角色不只在於口罩生產;我們還會參與其他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包括智慧城市發展。這些是被認為屬於公共領域的區域。因此,政府在這些舉措上必須與台灣公眾密切合作。

我還想指出一件事,產業發展不限於產業本身,還牽涉到國家安全的問題。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我們觀察到如果某些產業實力雄厚,那麼國家安全就會得到加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政府的六大核心戰略部門之下大力發展和確保重要材料到充足庫存的原因。

台灣要保持近期國際社會給予的關注和信任,就不能孤單。台灣要如何和全球大公司合作,為下一代帶來的發展機會進行規劃?

在過去,台灣產業主要扮演角色是追隨者,因此不需要過多關注未來的產業發展。可是隨著時間以及台灣地位的提高,行業領導逐漸減少,我們必須開始為下一代策劃。我們的經濟部技術處先前引入了A+計畫,去鼓勵公司在R&D上投資一些高價值、尖端技術。我們將來想擴展這個項目,專注於三個大主題上:5G,將會完全改變國際通信和物聯網的運營;人工智能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大數據來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半導體,這是所有這些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

此外,我們也預期每隔幾年就會出現類似的傳染病。因此,我們將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將我們與COVID-19對抗的技術、 經驗轉變與世界分享的“全面解決方案”。台灣的數字經濟和醫療資訊收集已經相當全面,但是我們需要考慮如何使用DNA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其他工具進行大規模數據分析。我認為這將在提高醫療準確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無論是在產業競爭還是在國家安全方面,資訊安全是相當重要的問題。台灣有機會結合重要部門制定未來的資訊安全計畫,尤其是在5G到來之時。

儘管跨國公司有網路安全的標準,但隨著行業不斷的發展,台灣可以參與最新趨勢,尤其因為台灣是一個駭客和網路攻擊的目標。它可以作為這個新防禦系統的實驗台。Microsoft、Google以及Cisco都已經顯示了跟台灣在資訊安全這方面合作的興趣。

台灣在整體經濟健康方面表現良好。在過去四年我們的經濟每年平均成長2.6%,我們希望將來這個數字會提高。我們付出的努力越多,我們就會超越這個數字更多。未來一片光明,機會無限。例如,我們三大投資項目針對在中國大陸開展業務的台灣企業的計畫,共募集了新台幣1.7兆的投資基金和回流資金。

這些供應商可能不會將他們的業務遷回台灣。儘管如此,台灣在過去幾年中增加智能製造的努力,以及引入5G的智能工廠,希望鼓勵公司把台灣看待成一個尖端製造的地方。這將會增加競爭並改善台灣的總體經濟前景。

在5月中美國商會午餐會的演講,您提到政府計劃將台灣打造成為AI和高端製造業的研發中心,並發展台灣的太空產業。您能否告訴我們更多有關蔡政府在未來四年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我們計劃繼續將高端產品轉移回台灣製造。至於低端產品,關鍵部分可能會轉移到東協國家,另一部分將在歐洲和美國生產。

我們還計劃通過三項主要活動來加強國內產業,以協助他們引入與智能製造相關的技術和設備,以及協助進行大數據分析和AI。這些項目是:

  • 使產業成為“智能”:為印刷電路板,伺服器,紡織品,食品等產業創建智能生產線。
  • 數位化:提高中小企業數位化能力,提高這些企業關鍵特徵聚集,以改善供應鏈資訊流通。
  • 創新應用程序:加快中小企業中5G和AI應用程序的使用。

至於台灣的太空產業,科技部已經啟動了一項國家計劃,專注於發射遙感和雷達衛星,並促進私營太空探索企業的發展。

未來5G發展會對通訊業產生重大影響,但5G的問題在於高頻和短距離傳輸將導致許多地方不在覆蓋範圍裡。因此,在5G無法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我們將採用低軌道衛星進行補償。

同時,我們可以開發衛星通信系統方面,例如生產組件。台灣的通訊系統相當不錯,但是我們將進一步研究衛星如何改善這些系統。我們將進行一些衛星發射,但主要重點將放在改善台灣生產陸地接收器和現有衛星上安裝通信設備的強大組合。台灣的硬體產業非常強大,因此我們不排除與SpaceX或Amazon等跨國公司合作的可能性。

我要感謝台北市美國商會的努力。多年來,美國商會一直在努力收集和提供台灣政府許多不同產業的優良建議。無論我們是否能立刻解決所有問題,我們知道他們是誰,今後繼續努力解決這些問題非常重要。

— 此採訪由歐嘉仁進行, 編輯協助由李廣宣及呂彥芃進行, 翻譯成英文由郭昱偉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