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政策把外籍人士排除在外

居住在台灣的外籍人士很高興看到國際對於台灣成功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的廣泛稱許與肯定。但許多外籍人士覺得最近多項政策欠缺同理心,未考慮他們的利益,這讓他們感到錯愕。

政府自三月以來公布的政策中,有些將排除外籍人士在外、有些則針對外國人採取不公平的待遇,幸好有些在遭到反對後即政策轉彎。例如,有一段時間,只有台灣公民可以寄口罩到海外,而且受件人必須也是台灣公民。隨著台灣口罩生產量達到每天2000萬片,這個限制已經解除。

6月下旬,外交部開始放寬入境限制,但規定所有外籍人士,不論在台灣有無居留許可,在抵達台灣時都必須出示COVID-19檢測陰性的證明。台灣多位知名的外國人士在社群網站上對此表達關切。幾天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說明,持有台灣居留證或永久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可免於上述規定。這是政府在一開始就應當抓對的政策方向。

此外,政府新台幣1.05兆元的疏困方案包含對小型企業的低利融資,目的是要幫助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產業別彌補營業額的損失。但提供融資的工作交給各家銀行負責,而本地銀行長期以來在對外國人經營的企業放款時有歧視政策。外國人經營的企業要在疏困計畫下或在平常申請貸款,都必須有個本地保證人,而且保證人必須是企業的共同所有人,而且在台灣要有不動產。

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對在台個別的外籍人士也有影響。7月初,政府推出振興券和旅遊補助,用意是要刺激經濟活動,幫助台灣受到疫情嚴重打擊的觀光業。後來文化部也推出面額600元的藝Fun券,可以用於文化和藝術方面的消費。

外籍人士在台灣若有收入就會繳稅,但上述的福利只提供給台灣公民或公民的外籍配偶。此外,台灣眾多外籍移工也不能享有這些福利,而這個低收入族群若能領取,對他們的消費能力會有很大幫助。

Taiwan Business TOPICS長期撰稿人Steven Crook為了要在Taipei Times發表文章,針對這些歧視性政策跟政府部門詢問,結果部門之間互踢皮球,不然就是表示無能為力。他最終總算跟一名外交部的人員講到話,但他的許多問題未得到答覆。政府近年表明希望使台灣成為更歡迎外國人而且更開放的環境,如今卻出現如此欠缺包容性和透明度的事情,特別令人氣憤。

沒有人會喜歡被排除在外。在當今的全球疫情危機之下,台灣比平常更應該不僅考量本國民眾的最佳利益,也要想到以台灣為家的外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