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肺癌防治須有新思維

肺癌是台灣最致命的癌症,2018年逾9700人死於肺癌,然而台灣在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成效仍不理想。行政院在2010年提出「黃金10年計畫」,訂定2020年台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20%的目標,但到去年,這個比率只下降了7.8%,遠不如設定的目標值。

為了更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專家敦促政府採取全面性的新策略。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教授表示,新策略應涵蓋預防、篩檢、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

Prof. Tsai Chun-ming

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說,為降低台灣居高不下的死亡率,第一步應成立跨部會肺癌防治小組,作為肺癌防治政策討論的國家級平台。王正旭也是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董事長,此基金會為台灣非營利癌症倡議病友團體。

Dr. Wang Cheng-hsu

在肺癌篩檢方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為備受討論的工具,但LDCT的成本效益仍無定論,目前主要用於重度吸菸者的肺癌篩檢。王正旭表示,LDCT有偽陽性與過度診斷的風險。

台灣政府目前在進行大規模調查,希望瞭解LDCT可否用於篩檢不吸菸的民眾,調查結果預計將在明年公布。蔡俊明與王正旭都表示,希望這次調查結果,能作為擬訂台灣本土版臨床共識指引之依據。

此外,這兩位醫師都認為,政府需要分配足夠資源給創新療法,如標靶治療和癌症免疫療法。他們說,這些治療的成本效益高,已展現很好的臨床療效,且能延長患者存活期。

蔡俊明強調,台灣肺癌治療的給付標準應與國際接軌,且給付應以科學為根據。他說,「無惡化存活期」(如:標靶治療)與「整體存活期」(如:免疫療法)等指標應做為臨床用藥與健保給付之優先排序依據。

但蔡俊明警告說,當前健保財務已出現赤字,醫療費用快速成長,讓政府難以編列充足的新藥預算。由於預算編列不足,台灣的新藥給付標準相對嚴格;此外,雖然台灣有部分負擔制度,但重大傷病患者免部分負擔,這也讓癌症患者無法及早接受創新治療。

王正旭說:「現行健保制度難以因應治療成本節節升高的情況,且對於關乎到能拯救病人生命的創新藥品,也欠缺快速審核機制。」他建議,健保應推動家戶總所得改革,放棄現行以個人收入為保費基礎的制度。他說:「家戶總所得較公平、公正,除能讓全民健保永續經營,也能讓有需要的人有機會盡快取得新藥。」

除此之外,政府應在決策過程中盡量納入病患的意見,特別是關於治療給付的討論。在過去,凡是有關病人照護的事,幾乎都是醫師說了算數,但今天在全球各地,醫病共享決策已日漸普遍。

重視病人聲音成趨勢,健保署幾年前亦成立病人意見收集平台,且病人代表能參加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但王正旭說,這個平台收集到的意見並未能充分反映在決策上,且目前病人代表只能以旁聽身分參與共同擬訂會議。

此外,肺癌患者有權利獲得治療選項的相關資訊,讓他們在抗癌時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王正旭強調,心理腫瘤健康服務未來也應該納入臨床指引,以提供癌症患者與家屬心理支持,幫助他們在抗癌路上取得更好的治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