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過去十年建立了穩固的新創生態系,現在需要的是加強國際連結。
了解到新創公司對促進創新經濟方面至關重要的角色後,台灣近年為打造充滿活力的新創生態系落實了許多必要措施。
舉例來說,私人投資的加速器AppWorks(之初創投)成立10年,已經成為台灣新創生態系的基石。旗下關係網擁有376家新創公司和1000多家創辦人,是亞洲同型企業規模最大,AppWorks描述自己是「打造種子期新創的渦輪引擎」。
政府對新創產業的關注也持續加深。在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支持下,台灣新創競技場(TSS)於2015年成立,旨在幫助培養本土企業家並展示他們的成就。TSS已為200多家新創公司提供服務,將他們跟500多位投資者和130多位業界導師聯繫在一起。
2017年,隨著台灣第一家國家級風險投資公司—台杉投資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Taiwania Capital)成立,政府對參與促進新創公司也跟著提升。第1檔基金以1.5億美元的資金募集完成,投資重點放在雲端計算基礎設施、物聯網(IoT)、先進半導體、機器人技術和無人機、人工智慧以及資訊安全領域。第2檔基金的規模甚至更大,達到2億美元,專注於醫療技術、藥物研發以及基因細胞療法。
但是,一股意識也不斷高漲,就是台灣新創圈必須更加國際化才可能全面成功。這表示既要幫助台灣的新創公司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成功,又要創造有利環境,吸引更多來自其他國家的準企業家在台灣拓展業務。
顯而易見,多數新創公司都必須跨越台灣邊界。台灣只有2300萬人,內需市場很小,很難擴大國內業務。一家新創公司若不從一開始就聚焦全球,未來前景將會受限。
對其他國家商業文化的陌生可透過在台新創團隊吸收足夠國際人才來克服。長久以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有各種人才的團隊—國籍、性別、社會背景和其他多元因素的人才—能大力促進創新力和創造力。
台北美國商會的《 2020年台灣白皮書》中,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強調消除限制和提供獎勵措施的重要性,以鼓勵新創人才的自由流通。這些建議包括:
- 為願意在台灣從事部分或全部活動的外國新創人才提供國民待遇。
- 將現有的「就業金卡」計劃擴展到外國新創人才,並訂定其他獎勵措施,例如減稅(可以根據提供的工作職缺數)和使用「沙盒」來創造更具彈性的法規環境。
- 舉辦一級全球會議,喚醒人們對台灣作為新創公司所在地的關注。
- 尋求與海外創新中心緊密合作,幫助台灣創新者與國外創新者建立連結。
AppWorks合夥人詹德弘(Joseph Chan)說:「台灣從來就不缺創辦人。」他指的是台灣許多企業主。「不同之處在於現在越來越多人了解到數位經濟的價值。」過去的企業傾向於將精力集中在「硬體」製造上,而目前的重點在於開發行動應用程式軟體,還有以物聯網、人工智慧和5G電信為本的產品服務。

基本建構要素雖已到位,台灣若想成為與東南亞市場發展緊密工作關係的亞洲新創中心,還有一些未竟之挑戰障礙。一是台灣的商業環境尚未完全擁抱新創文化。台灣的資金充沛,但並不總是願意提供給尋求資金的人,尤其是還在種子階段的時候。本地投資者一般而言更樂意把錢投資在自己熟悉的事物,而非新鮮事物上。同時,法規是為既定產業所設計的,通常會阻礙企業家開展新業務的能力。
總部位於香港的Active Creation Capital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Daniel Tu表示:「近五年之前,台灣的機構投資者都沒有將太多的精力放在投資新創公司上。如今,也只有少數台灣資訊業和金融機構擁有風險投資部門,重點主要放在策略,而非『冒險』。」
建立國際連結
十年前,很少有外國企業會選擇台灣來成立新科技公司。如今,隨著台灣新創公司前景日益成熟,這個數字正在穩定增長。儘管如此,台灣作為新創中心的優勢,還有許多方面亟待努力呈現:能力強但相對薪資不高的工程師、具備高科技製造方面的實力、政府的大力支持、穩定的經濟和出色的生活品質。
美國人Jon Jones是區塊鏈風險工作室UnityChain和社交網絡Overlay的聯合創辦人。他在台灣已有大約十年時間,並於2014年至2018年間領導台灣企業家俱樂部(Taiwan Entrepreneur Club),一個為新創成立的社群網路。他說,他成立這個團體是因為他認為台灣當時缺乏新創資源。
他表示,後來政府成立了加速器『台灣新創競技場』,包括Mox、Techstars和Sparklabs在內的新私人資助的加速器也同時在這裡成立。這些加速器提供到全球新創圈的關鍵鏈接。他說:「他們有成千上萬的跨領域業師,可以將台灣的新創公司與全球創投連結起來,幫助解決資金瓶頸。過去,台灣新創公司過去一直很難取得創投資金,一旦得到創投資金時,其估值都比亞洲其他地方來得低。」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於201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本土新創公司仍專注於國內市場。儘管有80%受訪者表示,國際化是他們未來三年的主要發展目標之一,但是有60%的企業尚未聘用任何國際人才。只有30%的企業開始計劃如何應對他們希望進入的外國市場。
考慮到這一點,瓊斯鼓勵政府對全球具潛在影響力的計劃給予更多關注和資助。他認為,這些加速器獲得政府支持的程度可能取決於新創公司從全球創投獲得的金額。
田萊恩(Ryan Terribilini)是加州人,是總部位於台北的數位資產管理平台寶島金融(Formosa Financial)的創辦人,在獲得創業家簽證及後來的就業金卡核准後,在2018年寄予厚望來到台灣。金卡為三年開放工作許可,為持卡人提供超過100,000美元以上薪資部分減免50%的稅金。金卡涵蓋的八個職業類別,包括科技、經濟、文化以及藝術、教育、體育、金融、法律和建築設計。身為金融科技企業家,田萊恩的資格符合。
田萊恩坦言在台所面臨的挑戰。他說:「我的經驗是,法規環境難以改變,某種程度會傷害新商機。他指出在台灣成立公司多到數不清的官僚障礙—過程最長需要三個月,相較於新加坡只要一個工作天或更短時間。」
他堅持簡化官僚機構的重要性。「如果台灣想成為新創中心,必須讓新公司能迅速成立營運。否則,台灣將不會成為亞洲其他地區的新創聚落。如果想擴展到中文市場,那台灣就是設立分部的所在。」
新加坡以吸引外國企業家人才而聞名。台灣新創圈資深人士敦促政府學習新加坡全球人才政策。他們建議台灣擴大金卡的福利,並提供更多的減稅措施,以及為外籍專業人士的子女就學上提供支持。
AppWorks將台灣視為『大東南亞地區』(GSEA)的一部分,致力將其聚焦幫助本土新創公司的做法,擴展到香港和東盟國家。合夥人詹德弘(Joseph Chan)表示,近年來,加速器為外國創辦人的數量已顯著增加。2018年以來,平均有一半的創辦人來自海外。AppWorks目前44家新創公司的創辦人當中,有26位來自台灣以外的國家。詹表示,加速器目前在香港擁有龐大的校友關係網。
從AppWorks畢業並在擴展到全球的台灣新創公司包括旅遊活動預訂平台KKday和餐飲POS系統設備製造商iChef。兩家總部位於新加坡的企業—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平台Carousell和現金回饋獎勵計劃Shopback—已加入AppWorks,作為其擴展國際的一部分。
深化台灣與矽谷之間的連結對台灣新創公司也至關重要。之前台灣曾表示要在本地打造『亞洲矽谷』,是透過複製設計美國非常獨特的現象,事實證明過於抽象。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強調台灣新創社群與矽谷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之間穩固的連結發展。
同時,美國在台協會(AIT)一直在與台灣政府合作,採取一系列支持本土創業生態系的措施。其中包括《美台中小企業工作計劃》,全球創業大會—專注於利用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實現社會公益—以及首屆婦女經濟賦權峰會。
更強健的新創生態系
產業觀察家表示,為了建立更強大的新創生態系,當局應促進私人企業、政府機構和研究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儘管其中涉及的某些商業模式和技術相對較新,但這種戰略性的三方產業政策卻非如此。台灣用這種方式建立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之一。
Active Capital Management的Daniel Tu建議政府為有才華的企業家提供一個「平台」,以從事可以解決全球性大問題的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
他表示:「願景、曝光和資金是密不可分的。以色列就是一個例子,政府擁有技術辦公室,而所有頂尖大學都擁有技術智慧財產許可/轉移部門。如此才能創造一個良性循環,貨幣化進一步支持研發同時培養人才。」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在1月份的報告中強調,以色列成功建立了一個新創生態系,整合了政府、私人企業和學術界的資源。例如,以色列對情報機構的某些部門進行培訓,發展出對私人企業有用的技能。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貝爾謝巴鎮,在那裡以色列公司和創投家共同成立研發部門。本古里安大學以研究工作支持。這個計劃的參與者已經能夠在以色列成功的科技新創公司繼續工作,尤其是在網絡安全方面。
同時,台灣必須提升整體英語水準,才能將自己定位為新創中心。前英國殖民地新加坡和香港,結合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及有利經商的法規環境,儘管租金和勞動力成本高昂,但由於英語的普及,在吸引新創公司和全球風險投資方面享有優勢。
2018年,蔡英文政府宣布計劃在2030年讓台灣成為雙語國家,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如果成功,這項計劃將大大提升台灣的經濟競爭力。新創公司將是雙語台灣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因為台灣將與全球創投企業家建立更好的連結。
TCA在三月份舉行的台灣新創公司生態系圓桌會議的提議之一是,政府支持新創公司在早期階段設置天使投資基金,目標在幫助他們從種子階段過渡到A輪融資階段。周圍。在過渡之前,基金將幫助新創公司組織團隊,發展商業模式、產品和國際擴展計劃。
這樣的政策對台灣新創公司可能非常有利,因為台灣新創公司需要具有國際經驗的創投人在種子階段提供支持。但是,政府可能需要提供某些稅收優惠或補貼,以抵消這類基金相對較高的管理費。
台灣新創社群面臨的最新挑戰是新冠肺炎疫情,它有可能使全球經濟陷入長期衰退。台灣新創公司可能受到不利影響,因為許多新創公司的現金流有限,至少最初幾年處於虧損狀態。
然而,有令人鼓舞的是,台灣政府意識到許多新創公司所處困境,正採取行動紓困。 4月,國發會開始接受遭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新創公司申請,納入特殊投資計劃。參與計劃者將從國發會獲得6至12個月的資金,以提供優先股作為回報。任何產業的新創公司都可以,但是不能被視為傳統企業。
欲通過申請,申請人必須向國發會解釋他們為何有資格成為新創公司,疫情如何衝擊他們,以及收到資金後將如何使用資金。他們還必須提供關於股份的關鍵資訊。
展望未來,一個對台灣作為新創公司中心有利的因素是台灣的安全穩定。透過成功控制冠狀病毒疫情,能加強這種意識。與亞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區比較,台灣的確診數和死亡數相對較少。同樣重要的是缺乏社區傳播。台灣大部分確診者都是在海外就已受到感染。
只要台灣能夠繼續將新冠病毒止於境外,就能在全球享有更高的聲譽。這種以加強軟實力讓新創公司社群受益的方法之一就是更重視數位醫療。台灣在這個產業已立足多年,但從來沒有像現在能有結合醫學技術優勢與流行病學專業知識的機會。
這些特質能讓台灣在疫情後,成為亞洲健康科技新創公司中心的優勢。其他市場可能有資金更容易取得或法規更簡化,但是只有台灣既擁有產業領先的醫療技術,又具備世上最佳流行病控制和預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