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由於政府新法規、計畫的推出,加上創新產業對外籍專業工作者求才若渴,台灣超過30萬名白領專業人士的謀職環境,已有顯著改善。取得在台工作許可的障礙已經減少,許多產業都有新的工作機會出現。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面臨不少挑戰。工作簽證的資格審核條件,已顯陳舊,不符需求。對於許多深俱潛力的外籍資淺專業人才或海外大學近期畢業生來說,工作選擇受到限制。對那些要聘僱外國人的台灣公司來說,政府設下資本額門檻,也讓某些產業,特別是台灣近年很活潑的新創圈,不容易合法徵聘外籍人才。無論對外國人及潛在雇主來說,台灣都缺乏簡明、精確的求職徵才資訊。外籍專業人才加入台灣勞動市場,頗有難度。
此外,雖然台灣政府過去幾年開始對外國專業人士提供極有吸引力的補助、獎學金、簽證、居留選項,政府在台灣境內的相關宣傳,仍然不足。很多已在台灣生活的外籍專業人才都不知道可以嘗試申請這些資源。
人才循環大聯盟在2020年《人才循環大聯盟白皮書》中建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使延攬現居台灣外籍人才更為便利,透過法規排除目前的就業障礙,有其必要。它同時鼓勵台灣政府更有效地推廣外籍人才延攬計畫。
在法規制度層面,台灣難以延攬更大量、更多元的外籍人才,主要的原因,是現行工作許可資格審核的規範。台灣的勞動法規限定,除非在相關領域已取得碩士或更高學位,留台謀職的外籍人士,通常要先取得學士學位,並且畢業後須累積兩年相關工作經驗,才有資格申請工作許可。
任職於台北博仲法律事務所的美籍律師費浩文(Michael Fahey)表示,訂定這種規範的理由,可能是保護台灣在地勞工,使他們免於過多的外來競爭。然而,這也跟台灣在經濟快速成長的1980、1990年代採取「發展型國家」模式不無關係。他說,當時包括台灣在內的各「亞洲四小龍」政府,都試圖藉由多種干涉主義政策,刺激經濟發展。
這種模式的特色,是政府會引進外籍專家,協助推動建設計畫,也訓練台灣在地勞工,讓他們能在外籍專家離開之後,繼續維持建設計畫營運。費浩文說,台北早期興建大眾捷運系統時,就是採取這種作法。
不管立法來源是什麼,如今台灣正努力轉型成為知識導向的創新經濟體,也力求緩和人才外流。兩年工作經驗的要求,看來已與趨勢產生衝突。
曾在台灣新創圈工作過七年的美國籍行銷經理歐陽慧(Christine Orchard)說,兩年工作經驗的門檻,既讓資歷有限的求職外國人難找工作,也讓台灣徵人公司難找人才。
歐陽慧說:「比方說,公司想聘請一個阿根廷人,因為他特別熟悉那個市場。不過最可能來應徵的,恐怕會是沒有那種資歷的學生,這當然讓徵才困難重重。」
依政府規定,除了兩年工作經驗門檻,外籍求職者所應徵的職位,月薪至少要有台幣47,971元,約是台灣基本工資兩倍有餘。這個月薪標準,遠比台灣普通上班族平均起薪高,就算謀職的外國人確實有公司需要的專業資歷、語言特長,雇主還是會避免徵聘外國人才。
在台灣僱用外籍員工的法令規定是,雇主公司如設立未滿一年,必須提供實收資本額台幣500萬元以上的證明,設立一年以上者,年營業額須達台幣1,000萬元以上。雖然有不必完全遵照這些標準的特殊情況,不過實際認定時,仍有模糊不明之處。對於有意讓工作團隊更多元的新創公司、許多國內中小企業,這種門檻要求,會讓他們不願聘請外籍人才。
另類解方
許多遇到這些阻礙的外籍專業人才,被迫採取一些權宜之計。
不少有潛力的外籍人才,正身陷「教師陷阱」之中。他們可能在台灣隨處可見的私立補習班教英文或其他語言,學生包括兒童、成年人。受雇於補習班擔任教師,法定兩年工作經驗證明的基本門檻就不適用,而且教語言的薪資,可能與一般初階白領職位相差不多,甚至更高。但這種求職途徑的主要問題,是升遷無門。另一個問題是,如果這種外籍教師不連續工作五年,取得申請永久居留、工作證的資格,他們在台灣的職涯選擇,恐怕只有補習班教師一途。
有特殊專長且在尋求全職職缺的外國人,還有另一個選項,就是承接企業、客戶的案子來做。美國在台協會「人才循環大聯盟」三月時舉辦了一場圓桌活動,一位與會者就表示,許多沒錢聘僱全職外籍員工的企業,會選擇這樣交付工作給外國人。
不巧的是,嚴格來說,外國人在台灣接案工作,已經違反《就業服務法》所有在台工作外籍人士都應有工作許可的規定。這項規定的例外,則是那些已經取得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或是已取得居留的外籍配偶,仍可申請工作許可。
全職或兼職接案工作,已是許多在台外國人的工作選擇。外籍專業人士社群組織All Hands Taiwan之前針對上千名外籍受訪者所作的未公開調查顯示,其中將近50%的人坦承他們曾經私下接案賺錢。他們從事的工作,包括寫作、編輯、行銷,或是攝影、創意或技術服務,以及私人家教。
接案子所累積的工作經驗,可以讓外籍專業人士在台灣就業市場上更搶手,但是也因為外國人接案的非法性質,他們很難用這種接案工作經驗來申請合法全職職缺的工作許可。
另一種可行方案,是先去申請就讀台灣大學的學位課程。越來越多台灣大學院校開始提供英語授課的學位課程,好吸引國際學生。教育部的台灣獎學金就是一例,它不單提供獲獎者自選院校的全額學費補助,還有每月生活津貼,待遇更加誘人。
2017年之後,台灣大學學位課程僑外畢業生的工作許可申請,開始採用點數制度,而非資格核對清單。過去,申請者如果有任何資格不符的情況,就會立刻失去申請資格。在新施行的點數制度之下,申請者的中文能力、工作經驗、薪資水準都會納入點數計算,如果各項目加總達到70點以上,他們就可獲得在台工作許可。
美籍行銷經理歐陽慧選擇在國立台灣大學攻讀MBA,她對求學經驗感到滿意。這個MBA課程,讓她建立了包含業界領袖人物及同學的人脈網路,對畢業求職裨益極多,不可或缺。
澳洲人柯瑞(Trent Prestagar)在2000年代後期取得國立中山大學MBA學位,畢業之後出路也不錯。他畢業後第一個工作,是台灣科技硬體廠商D-Link的技術文件作者,他的現職,則是該公司商品行銷副理。
不過,重返校園取得學位,對於一些外籍專業人才來說,並非最合適的選項。他們可能有一些工作經驗,但是沒有達到足以申請在台工作許可的門檻。有些人,特別是那些剛從海外大學畢業的外籍人才,可能希望先投入職場,專心發展職涯,而非再讀一個學位。然而台灣現行工作許可制度,對於這樣的情況,仍缺乏相關配套措施。
《人才循環大聯盟白皮書》建議台灣政府推動法規變革,掃除現行制度障礙,讓延攬外籍人才更簡便。白皮書提及國家發展委員會草擬了一項待審法案,正是為了排除某些重大制度障礙,方便外籍人才融入台灣就業市場。此《新經濟移民法》,將創造新的外籍工作者類別,亦即「中階外籍技術人力」。這群人擁有中階技能,他們包括某些技工及機械、設備的操作人才。
依目前草案內容來看,它將取消外籍專業人才的工作經驗、薪資水準門檻,讓外籍白領求職者,可透過點數審核制度申請在台工作許可,不論原先從哪裡取得學位。
博仲法律事務所的費浩文指出,這個草案也取消了雇主公司的「國家指定重點產業」資本額門檻。儘管這類產業確切定義仍待釐清,相關條款的官方附帶說明是:新的規定會特別考量「數位科技新創公司及一些投入5+2產業或文創等產業的中小企業」,這類公司不需鉅額資本就能營運。
《人才循環大聯盟白皮書》表示,《新經濟移民法》所包含的多項條款,對於克服那些直接限制外籍人才在台灣謀職就業、滿足受雇條件的障礙,實在必要。
資訊不足
工作許可申請過程的資訊不夠清楚,令許多在台外籍專業人才抱怨連連。宏都拉斯籍的黃賀南(Juan Fernando Herrera Ramos),曾在台灣人力資源、法律、業務發展及媒體等業界服務。他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畢業之後,親身經歷了外籍求職者、徵人公司都不易找到就業媒合資訊的情形,為此他特別寫了幾篇文章探討現狀。
黃賀南說,有時候,雇主公司的人資部門,會在幫他申請工作許可時藉故拖延,還有公司拖了四個月才處理。曾有他任職的公司告訴他不需要申請工作許可。不過,因為他已有法律、人資的工作經驗,瞭解實情,並沒有配合公司要求,他反映意見,直到公司願意幫他申請。
也有另一家公司,擔心黃賀南薪水未達台幣47,971元的基本標準,無法申請工作許可。結果他主動告知雇主在台灣大學畢業的僑外生,如要申請工作許可,可以適用評點制。黃賀南說,這幾家公司都希望僱用他,但他們對於僱用外國人的相關法規都瞭解太少,他差點因為這樣失去在台居留簽證。
2015年,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設立了EZ Work Taiwan(外國人在台工作服務網)這個網站,提供外籍求職者留台工作中、英文相關資訊。費浩文說,對於剛開始在台灣求職的外國人,這個網站是個很好的資訊來源。它包括一個「會商機制」欄位。這個比較少人知道的機制,開放讓那些尚未滿足外國人工作許可申請基本要件的公司採用。有一些案例的情況,是具有學士學位的外國人,以顧問或教練的身份,受雇於台灣的學校或一般企業。
雖然像EZ Work Taiwan這類網站所提供的線上資訊內容不錯,但是知道這些資訊存在的人太少。人才循環大聯盟所提議、有利於延攬外籍人才的立法,會對需要資訊的人提供更明確的指引,或者也可透過諮詢顧問機制,讓有意僱用外籍專業人才的台灣企業前來求教。
多數接受本刊記者訪問的外籍專業人才表示,要在台灣找到合適的工作,並不困難。但是要摸清楚求職過程各個關卡,還是要有一定的中文能力。近年,在104、1111等台灣知名網路人力銀行,已經出現更多英文版職缺廣告,但外籍求職者仍須讀懂中文,才能上網登錄成功,編寫求職履歷。
中文能力不僅在求職時很有價值,對於許多在台外國人可以應徵的職缺,中文能力已經是必備技能。蘇格蘭人蘇克倫(Cameron Scott)在台灣的電動機車公司Gogoro負責人員招聘。他說約有八成的工作必須以中文進行,即便如此,「我用中文時還是常常碰到困難。」
蘇克倫強調,產出中文內容,只是他工作上的挑戰之一,「更關鍵的是,你能否融入公司團隊,適應文化,瞭解同事,贏得最多收穫」。他說,資淺外籍人才要與台灣企業的本土人才更有效地整合,首要挑戰之一,通常是克服語言障礙。
調查資料也支持這個論點。先前提及的All Hands Taiwan問卷調查,就發現將近30%的受訪者,曾因為徵才廣告註明須要具備中文能力,而難以找到工作。
大多數人都同意,能說一國語言,對於融入當地社會相當重要。許多在台外國人會說中文,只是不夠流利,工作環境只能說中文的話,尚難勝任。不過台灣若真想把就業人力國際化,吸納更多外籍人才,就須依照人才循環大聯盟所建議,讓台灣工作職場更廣泛地使用英文。這是推動改變必要的步驟。
缺少宣傳
這些年來,台灣政府陸續推出不同措施,盼望吸引、培育留台外籍人才,包括各種用於華語學習、攻讀學位課程的獎學金、補助金,以及更優惠的簽證、居留規定。這些方案雖然良善,但如《人才循環大聯盟白皮書》所說,台灣國內的推廣宣傳顯然不足,就連許多已住台灣的外國人都不知道。
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出的「就業金卡」,是這些方案當中頗為特別的。2018年《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施行時,納入了就業金卡制度,旨在加強延攬具有高階技能或特定專業的外國人才。就業金卡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重入國許可及工作許可四證合一。持卡人在就業選擇上,擁有相當大的彈性。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在台外國人當中,似乎很少人聽過就業金卡和持有它的好處。All Hands Taiwan所做的問卷調查也發現,受訪者當中,約有一半從未聽聞這個措施。另外,約有43%的受訪者,不知道台灣有創業家簽證這種制度。此類簽證的對象,是計畫在台創設公司或拓展新創公司的外國人。
人力循環大聯盟特別鼓勵台灣政府針對已經住在台灣的外國人加把勁做宣傳。這樣相關宣傳投資必有更好回報,優質的攬才計畫,也能吸引到更多人才。
All Hands共同創辦人莊墨(John Murn)說,台灣在地對於相關資源的推廣宣傳,非常重要。因為已經在台灣生活的外國人,多少對台灣有好感。這群人可能更樂意幫台灣說好話,也會讓對台灣感興趣的外籍人才,可以接觸到許多有助留台工作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