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台灣重新塑造成數位時代的國際人才中心

台灣有許多優勢。除了是人才薈萃之所在,尤其是工程師及其他從事研發工作的人才之外,也是亞洲最進步的自由民主國家之一,政府與社會都高度重視法治及言論自由。還對外國遊客和居民張開雙臂大力歡迎,台灣政府甚至採取具體措施,讓島上的工作生活更方便,藉以吸引外國白領專業人士。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這個2300萬人口的島嶼卻也是世界上人才最短缺的國家之一。島上的人才需求趨勢早已供不應求多年。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公司已經開始移轉業務,在中美貿易戰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將生產線從中國帶回國內,這種供需缺口越趨明顯。

儘管台灣人才短缺一部分是來自人口因素—非常低的出生率,多年來逐漸減少國內人才庫—但幾項顯著的的結構性問題可能才是更大的問題癥結所在。

關鍵問題在於高技能的工作持續低薪,迫使許多台灣專業人士離開島嶼到其他國家尋求高薪工作—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中國提供誘人的學習和工作機會,致力拉攏台灣人才。

為維持強大的人才庫並防止有能力的人才不斷流失,台灣必須努力縮小國內外薪資差距。藉著讓國內外人才更容易雙向流通,可以達到此一目的。同時還能強調非貨幣因素,例如出色的公共醫療體系、乾淨的環境、自由民主和進步價值觀等。

除了提升國內工作薪資外,還需培養更具全球化思維的台灣勞動力。許多在台經商的公司都讚揚台灣的人才傑出,但缺乏國際思維是最需要提升的部分。為了讓台灣更具國際競爭力,英語必須是重點產業工作場所的官方語言。此外,必須讓台灣人才有更多機會出國學習工作,讓他們接觸外國文化和市場。如此將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到台灣,間接提升薪資水平及改善工作條件。

鑒於對人才高度需求,台灣將受益於為對外國人才敞開大門,尤其是對台灣蓬勃發展的新創環境產生濃厚興趣的初階專業人員。就目前而言,許多門檻障礙實際上阻礙了人才招募與整合。許多人因為穿越不了這些障礙而心灰意冷,失敗了,他們就離開台灣。台灣承擔不起失去這些雄心勃勃又年輕的人才及他們未來可能對經濟的貢獻。

台灣因為高度性別平等知名。重要的是,多年來性別薪資差距已逐漸縮小。然而,台灣女性仍然面臨歧視和職涯發展障礙,尤其是傳統以男性為主的高科技和風險資本/股權產業。勞動法規中育兒假缺乏彈性,婦女通常被視為主要照顧者,必須放棄職場回家照顧自己的孩子。這些障礙必須消除,一個多元且具包容性的勞動力是台灣在國際企業市場更具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關鍵。

為了克服部分最大的挑戰,同時開始培養一批能力強、國際化和數位化的人才,美國在台協會與台灣政府單位於2019年成立了「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聯盟的四大主軸包括:再現​​數位時代的台灣經濟奇蹟、防止台灣人才流失、厚植台灣人才,以及將台灣打造成與國際接軌的經濟品牌。

在台灣,人才循環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台灣社會許多傑出的領導人都是從出國學習和工作開始的,然後回到台灣發展事業。因此,聯盟認為鼓勵台灣與理念相近的國家之間展開人才流動有其迫切需要。

為了推動發展,聯盟開始舉行一系列會談、圓桌會議、高峰會和『智』同道合–數位對話」系列,收集各界領袖、學者、政府官員、外國使團、公民社會和公眾諮詢意見。接著在2019年末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草擬一套可行建議,提供給台北美國商會在《國際人才需求調查報告》中介紹,成為2020年6月年度《台灣白皮書》的一部分。

以下報告有許多背景與來龍去脈來證實《國際人才需求調查報告》的內容。與《台灣白皮書》一樣,報告內容涵蓋四個核心領域:

  • 能更有效促進學術交流的需求,尤其在英語教學和高等教育方面。
  • 在台整合外國人才的主要障礙,及近年來曾出現過的機會。
  • 在台新創生態系統,以及鼓勵新創人才自由流通的好處。
  • 職場性別平等及如何促進台灣女性活力化,以充分挖掘人才。

報告中的故事和經驗顯示,有必要消除這些存在已久的障礙。唯有如此,台灣才有機會發揮「國際人才中心」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