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產業、政府與學界在合作打造充滿生機的人工智慧生態系統,同時體認重大挑戰依然存在
最近在台灣詢問任何企業界或科技界人士:你認為台灣產業下一個大趨勢是什麼?答案幾乎全都一樣:「人工智慧(AI)。」
據國際諮詢顧問公司麥肯錫估計,到了2030年,人工智慧將為全球經濟生產總值增加13兆美元,而我們有良好的理由,可以相信台灣將能充分利用這個持續發展的新科技。其中最重要的是,台灣擁有大量能力強而且薪資相對低廉的工程人才。台灣也具有堪稱全球最健全也最全面的資訊通訊技術生態系統,特別是在半導體生產與積體電路設計方面。
此外,在台灣的數據開源政策之下,有大量有用的資料可供AI演算法學習,而且政府與產業界在開始探索如何憑藉台灣傳統上在科技硬體及生產方面的優勢,以充分利用AI應用所提供的機會。
但台灣若想成為AI創新的重鎮,存在若干棘手的挑戰。其中之一在於台灣高水準的勞工雖然受到本地與跨國企業的讚賞,但國內人才的數量無法滿足逐漸升高的需求,尤其是具有AI等新科技專業能力的人才。
在過去,占台灣產業大宗的科技硬體產業吸引多數職場的新人才,台灣老牌大廠如台積電與聯發科的職缺,待遇往往勝過軟體工程師。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是個利用民間資金成立的研究機構,設在台北,它的創辦人杜奕瑾表示,他在2017年從美國回台灣時,遭遇到許多負面的回應。
他說:「他們說:『哦,台灣市場太小,軟體公司絕對活不下去。』或者說:『台灣的AI人才不足。』起初只有(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和(科技部長)陳良基支持我。」杜奕瑾也是台灣廣受歡迎的電子布告欄批踢踢實業坊的創辦人。
但杜奕瑾和其他人注意到,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認為AI是台灣科技產業的未來,人們的心態也逐漸開始改變。培養人才面臨的主要障礙,在於台灣處在人才外流的困境。工程師持續往國外找尋薪資較高的職缺,特別是在中國的工作機會。
台灣的領導階層知道國內人才不足的問題。去年5月,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每年多培養一萬名AI專才的計畫。他說,最早從小學就要提供AI相關的課程。
AI的運用還涉及道德問題,有些是全球性的,例如AI模型如何排除偏見,還有在推行由AI驅動的自動化過程中,如何因應失業與不平等的問題。有些問題則只在台灣出現,例如中央健康保險署海量的醫療資訊如何用於AI研究或商業用途,同時依台灣的個資保護法,保障個人隱私?
雖然存在挑戰,但可以感受到開發台灣AI潛力的熱忱。蔡英文政府決心推動台灣經濟的數位轉型,從2016年以來,大量資源投入AI與相關科技的發展。好幾個政府部會投入數百萬美元,展開以AI為主軸的全面性計畫,並讓業界、學界以及由政府和民間成立的研究機構參與。
其中規模遠遠超過其他部會的,是看出全球AI趨勢的科技部。它在2017年推出AI Taiwan@MOST計畫,投入金額達到新台幣160億元(約5億美元),內容包括5項不同的全國性計畫。
科技部的計畫主要是支持有關AI科技的學術研究,並鼓勵在多個被認為對台灣AI發展來說十分重要的領域進行產學合作。
其中一項計畫是AI與大數據運端運算共用平台,它由台灣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台灣杉2號超級電腦驅動。這個平台名為台灣AI雲,它在2019年5月推出,幾個月之後擴充用於商業用途,迄今已有數家新創公司使用,以開發他們的AI產品與解決方案。
科技部另外還輔導多項計畫,包括以新台幣40億元(1億3,300萬美元)協助台灣實力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加速發展AI尖端技術,另外有4個在各大學成立的AI研發創新中心。這些機構研究的領域包括AI核心技術、AI的醫療運用、AI製造與AI服務,目的除了研發,也要培養人才。至今已發表數以百計的學術論文,並有58個成功的技術轉移案例。
據科技部政務次長許有進表示,為學術研究提供經費對於創造智慧時代所需的技術環境至為重要。他說,所有的新科技畢竟都是從最早的科學研究開始,之後才轉移到工業生產。
但在台灣剛出現不久的新創業,有部分人士認為這項計畫的經費運用欠缺彈性。醫療AI新創公司雲象科技的創辦人與執行長葉肇元說,他的公司已發表3篇經過同僚審核的期刊論文,企業一般而言不必做這樣的事,但因為雲象科技不是由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學界人士成立,就不具備取得科技部經費的資格。
葉肇元說:「在台灣,科研經費只提供給學術機構。這跟美國的模式不一樣,我認為就AI來說,這是個重大錯誤。有許多公司具有推動AI研究所需的技術,但我們無法取得科技部的經費。」
許有進說,AI Taiwan@MOST計畫是個好的起步,後來其他幾個部會也提供額外的經費。
這些後來的經費,是在行政院於2018年1月推出的台灣AI行動計畫之下提供。這項行動計畫預計持續到2021年,涵蓋的目標比科技部的AI Taiwan@MOST更廣泛。
行動計畫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要增加台灣的AI工程人才。此外,政府也希望利用這項計畫擴大並且利用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將台灣再次打造成工業重 鎮,解除相關管制以便發展創新科技,並且利用AI推動台灣產業轉型。
行政院也籲請業界協助帶領AI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大型跨國科技公司。這類企業如微軟、亞馬遜和Google過去幾年在台灣成立大型研發中心,與政府和本地大學密切合作,訓練並且雇用頂尖的工程人才。
2018年,微軟在台北成立AI研發中心。這項耗資新台幣10億元(3,300萬美元)的計畫,是與經濟部在台灣的全球創新研發夥伴計畫之下共同推動。研發中心雇用100名本地工程師,分別在電腦視覺、使用者意圖與垂直產業等6個AI次產業類別的獨立計畫內進行研究。
微軟人工智慧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說,把研發中心設在台北,是個很容易就做成的決定。台灣有幾所全球排名最好的科技大學,每年約有一萬名學電腦的大學畢業生,還有2萬5,000名電機工程學士。事實上,這個研發中心有30%的員工是直接從台灣各大學招聘。
台灣相對較小的面積和高人口密度,加上資訊通訊技術基礎設施完善,也是微軟選擇在台灣成立研發中心的主要考量。張仁炯說:「台灣具有很獨特的地位,供應鏈很完整,(生產)所需的時間很短。這從創新的觀點來看很重要。」
新創之島
在政府大力協助下,加上有些新推出的法規架構,台灣近幾年開始出現圍繞著AI產品與解決方案的新創榮景。多家在這個環境下出現的新創公司,在許多不同領域開發出創新的垂直應用。這個社群逐漸擴大,政府與民間支援體系則扮演著補強的角色。
在台灣獲得最多經費的AI創新公司是沛星互動科技,它從2012年成立以來,已募得超過1億6,000萬美元。這家公司運用人工智慧幫助客戶訂定數位行銷策略。沛星互動科技在亞太地區數位行銷市場的成功,使它躋身富比士全球前50大AI企業。
沛星互動科技曾在美國接受教育的首席人工智慧科技家孫民在2018加入這家公司之前,職涯多數時間是從事AI的學術研究,專研自然語言處理與電腦視覺。
孫民說,沛星互動科技的創辦人游直翰的目標是成立台灣最佳的AI研發團隊之一,以創新AI解決方案服務客戶,並把握亞太的商機,這些目標與孫民自己當時的目標一致。加入沛星互動科技也讓孫民可以發揮他利用深層學習技術進行多媒體分析的能力。
孫民加入之後,與公司技術團隊其他成員帶頭促請1,000多家客戶進行靠AI驅動的企業轉型。這個團隊利用有監控的機器學習模型,讓團隊得以解釋不同國家與不同文化的消費與往來習慣。
在各個領域快速進行的數位轉型當中,數位行銷的轉型速度非常快,因此AI相關的新創公司自然會選擇進入這個領域。事實上,除了沛星互動科技,台灣還有7家新創公司在這個領域競爭。
其中一家新創公司是愛卡拉,它原本是個線上卡拉OK與直播平台,多年前先是決定轉為替企業提供雲端串流的服務。愛卡拉創辦人與執行長程世嘉說,他的公司做出上述轉型之後,「我們才開始認真做生意」。
曾在史丹佛大學學習AI程式設計的程世嘉說,後來把AI技術運用到公司的數位行銷解決方案是合理的,那個決定很明智。愛卡拉現在與臉書和Google在內的幾家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攜手合作。這家公司已募得大約1,300萬美元,準備在秋季參加B輪募資。
還有些創新公司往其他領域開發AI應用,例如研發用於衛生醫療、保全與監控、零售及金融業的解決方案。
此外還有一些特別的商機。WritePath雲翻譯是運用AI技術為金融業提供翻譯服務公司,它的執行長金超群說,他與公司幾位共同創辦人起初是想跟學界合作,開發WritePath這個以文字為基礎的AI解決方案。他說:「但我們去提構想的時候,他們說:『你們很勇敢。』那是AI技術的一部分沒錯,但它不是主要的重點。」
但金超群先前就注意到,越來越多台灣企業為了吸引外國投資,需要把中文財報譯成英文。此外,公司的客戶在增加,而且他們想要打入的市場,對於AI的接受度似乎很高。
金超群說,翻譯財務文件需要對文件中所使用術語的中、英文都有深刻的瞭解。除此之外,財務文件常有重複的字詞、字句,可以供AI學習。
WritePath的演算機制在設計上可跟真人譯者共同創造成品,供客戶使用。公司把先前翻譯案件的所有資料,還有公司團隊從全球蒐集到的公開資訊全部輸入到演算機制。翻譯初稿由AI負責,主要是譯出重複的字、專有名詞以及之前曾用過的字句,然後由真人譯者修飾。
沛星、WritePath和愛卡拉都強調,他們的AI解決方案都是「以人為主體」。記者問愛卡拉的執行長程世嘉這是什麼意思,他強調,AI的發展和應用要有人的參與,而且要創造出有道德、有人性的AI。
他舉愛卡拉的一項產品為例說,那是個創新的照片技術,他稱為「為良好效果的深層偽造」。這個軟體能夠自動編輯產品照片,把背景、行銷文字和不必要的裝飾移除,讓企業可以廣泛散發他們產品的清爽照片。
但程世嘉說,他的公司在推出這個平台之後接到若干投訴,指出它可以被用來侵犯照片擁有人的智慧財產權。他的團隊便回去重新訓練這個軟體,讓它能辨識並且排除受智財權保護的照片。
程世嘉說:「這就是我們想要開發的、負責任的AI。把人考慮進去,不是只有偷竊,也不是只想要取代人工。」
讓企業參與
要讓台灣的產業進一步運用AI以及其他軟體解決方案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台灣數位轉型步調緩慢。程世嘉指出,企業必須要有良好的數位基礎,才能開始引進AI技術。
但台灣許多公司目前對於如何逐步推動企業的數位轉型欠缺必要的全面瞭解。程世嘉說,這些企業需要清楚的「數位路線圖」,讓所有的利益關係人看法一致。
他與愛卡拉的團隊掌握了台灣目前的數位落差,打造了一個架構,以幫助企業推動數位轉型。這個架構稱為DAA飛輪,不僅可用來引導客戶轉型,也能幫助愛卡拉判斷一家企業在推動數位轉型時是否需要AI。
程世嘉說:「我們不會只是吹捧或銷售AI服務或解決方案,說它有多麼神奇,而是先幫你訂定明確的企業目標。在我們過去的經驗中,有時我們辦了工作坊,或者在瞭解企業主的目標之後,做成的結論是他們根本不需要用到AI。」
微軟人工智慧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也認為數位轉型是重要的,並指出企業文化是造成一家公司不推動轉型的主要因素。他說,台灣的企業文化傳統上偏向審慎保守,比較不會在公司的未來發展上做如此重大的投資。
張仁炯說:「我希望看到轉變,好讓政府與企業很快可以開始看到軟體的價值。軟體,包括AI在內,是他們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