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COVID-19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受到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中國工業中心仍處在混沌不明的狀態,以中國做為生產基地和出口來源的台灣與跨國企業如今在找尋替代方案,同時設法維持本國的的營運

企業界領袖與分析師在討論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對商業活動與經濟的影響時,不斷提到一個讓人不安的詞:「未知」。有無數台灣與國際企業已大舉投入中國市場,而要在這個市場做生意,可預測性原本就跟其他地方大不相同。如今加上COVID-19危機,不可預測性更是創下新高,許多企業在努力設法決定該如何因應還在快速變化的局勢。

據在上海工作的顧問師高德凱表示,在中國營運的企業目前忙於因應兩項重要挑戰。任職於全球性諮詢公司化險集團的高德凱說:「此時此刻,企業最關切的事莫過於保護他們員工的健康與福祉。這包括當地以及來自海外與香港、台灣的員工。」

其次是如何為復工做好準備。高德凱說:「疫情防控造成一些問題,企業需要瞭解是否有足夠員工,以及是否能取得地方當局的復工許可。他們需要考慮這些事情,以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

他指出,做為臨時性的第一步,他的許多企業客戶已安排讓白領員工在家上班,下一步是要恢復生產。

雖然有些公司已開始復工,但尚無明顯跡象顯示何時可以全部恢復正常。如果中國官方的數據可以相信,每天發布的感染人數仍在增加,死亡率約2%,而中國政府在越來越多省市採取越來越嚴格的措施,試圖防堵病毒蔓延。在任何時候,政府都可能再下令要工廠停工。

化險集團官網最近發表文章警告說,雖然企業很擔心停工期的長短對於他們在中國營運的影響,但在面對當前這項變化中的新挑戰時,最重要的事還是遵從中國政府的指令。這件事可能因為中央與地方政府指令經常相互矛盾而且混沌不明而嚴重複雜化。

這篇文章警告說,中國政府不僅把疫情當做公共衛生問題,更將它視為政治與社會穩定的挑戰,因此,當局可能「對於任何被視為不遵守特別措施與規定的行為做出強力回應」,「他們對於被視為『散播謠言』以及批評或質疑官方資訊的行為,也會特別敏感」。

高度仰賴外地勞工,他們放假時會回到自己的家鄉,這樣的情況使得疫情帶來的挑戰複雜化。

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美國戴維森學院政治學教授任雪麗說:「我們知道有數億人口在戶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上班,也知道數億人口在農曆春節期間回家過年。我們不知道的是:這些人會不會離得太遠,以致於無法回到上班地點?究竟有多少人無法回到工作崗位?」任雪麗獲得傅爾布萊特計畫的贊助,目前在台灣從事研究。

半導體材料供應商慧盛材料公司在2月第2週決定讓上海廠復工,對這家公司來說,這表示要接受許多工人不能來上班的事實。慧盛全球行銷經理兼台灣公司總經理莊鎮遠說:「上海市政府2月初開始對從特定地區返回的上班族執行疫情防控措施。因此,雖然我們的倉庫開始運作,但除非必要,我們還是勸非必要的員工不要來上班。」

2月13日,台灣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列出預料將受到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及後續效應影響最為嚴重的5項產業:觀光、電子零組件、工具機、石化及汽車零件。

據媒體報導,部分台灣的電子公司把第一季的營收預測下修最多達50%。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陳美伶在書面答覆本刊的問題時指出,台灣對中國出口有87%是半成品,其中以電子零組件占最大宗。此外,有許多電子公司已經在中國設廠,而冠狀病毒對中國的工業生產構成直接威脅。

陳美伶也指出,石化工業可能將是受到影響最嚴重的產業之一,因為台灣石化產業有45%的產品是銷往中國,此外,台灣生產的工具機有30%是銷到對岸。考慮到新冠肺炎可能對這些產業造成的損害,行政院主計總處 預測2020年的增長率為2.37%,低於去年的2.71%。

但陳美伶表示,COVID-19對若干產業是壞消息,但電子商務與餐飲快遞平台的業務則大幅成長。由於有這樣的發展,她預測台灣的國內消費所受到的衝擊,不會像在2003年的SARS疫情期間那麼嚴重。

回到穩定的台灣

跟香港、新加坡,尤其是南韓及日本比較起來,台灣到目前COVID-19確診病例相當少。台海兩岸人員流通在平常相當密集,因此相對較低的感染人數,算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任雪麗說,台灣疫情獲得控制,部分要歸功於時機。「疫情真正升高的時間點,正好是平常在大陸的台灣人回台灣過年的時候。」

因此,任雪麗說,雖然有許多台灣人仍困在若干遭到封鎖的城市,但兩岸「人員往來處在低點,因為多數人在春節假期開始之前就回來了」。這讓台灣當局有些餘裕,在台灣出現COVID-19首例時可以從容應付。

台灣的政府看來有效地利用那個機會,遏止病毒散播,同時讓台灣的經濟正常運作。最重要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於每個確診病例都有徹底調查。當局追查每個在幾個星期內曾與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的人,並且進行檢測。

當局也保持極高的透明度,將所有的疫情相關資訊告知台灣民眾。兼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衛福部長陳時中經常舉行記者會,本地媒體則做了深入報導。

紐西蘭坎特伯里大學政治系教授陳永福說,這種經常提供資訊的做法,凸顯出台灣開放的治理體系與中國封閉體系的強烈對比。在中國,當局會將資訊保密,或者壓制資訊的傳播。同時在台灣政治大學兼任教職的陳永福說:「在現代世界,我們靠資訊而活。我們取得的資訊品質愈高,就愈容易制訂公共與經濟政策。」

任雪麗也說,台灣對於公共衛生的透明做法,以及充足的高品質醫療設施,讓生病或出現症狀的民眾敢於善盡公民的責任,主動向當局通報,而且他們知道可以獲得妥善的醫療照顧。相反的,中國許多地方完全無法保證民眾能獲得適當的治療。此外,台灣有法律禁止揭露個人健康資訊,如此可以保護受到感染者的隱私,避免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

台灣企業也在做出貢獻,確保安全與社會穩定,做法是推動各種防疫措施,而且往往超出政府的基本防疫建議。(與疫情有關的雇主法律規範,請參考本期月刊的法律篇。)

許多企業要求員工與訪客在進入辦公空間之前,必須量測體溫。體溫若高於37.5度,往往會被要求回家,直到退燒為止。許多企業添購乾洗手與抗菌紙巾,並鼓勵員工加強個人衛生。

接受本刊訪問的一家公司要求所有訪客填寫表格,說明他們是否有任何症狀,是否曾與COVID-19確診病例密切接觸,以及是否曾在過去兩週之內前往疫區。

員工經常需要出差的企業,特別是有員工經常往來於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公司,不是更改前往中國出差、參加會議或活動的日期,就是整個取消。慧盛材料的莊鎮遠說,員工到中國的出差已全部延後到3月底以後,可能還會延更久,除非是非去不可。即使非去不可,也必須經過特別批准。

在過去,這種中斷的情況對跨國企業來說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但如今有很多工具可以減少衝擊,而且愈來愈密切的網路代表大量的例行工作可以遠距進行。可以儲存在網路上的文件以及網路協作平台,都讓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員工可以照常工作,只要網路連線不中斷就行。

台灣微軟 Microsoft 365 事業群副總經理陳慧蓉說,COVID-19疫情可以是個有用的提醒,讓尚未把工作場所數位化的台灣企業主瞭解,數位化不僅有用,而且愈來愈有必要性。

陳慧蓉說:「由於出生率降低,我們看到世界多數產業已經有人才短缺的問題,而且年輕員工在要求工作場所具有彈性。」因此,她指出,可能使得員工無法正常上班的大規模危機,只是更多企業必須讓商業模式適應數位時代的原因之一。

台中一家公司在2月17日決定在3月初前暫停營運,顯示所有產業都需要一個B計畫。台中這家公司的老闆做出上述決定,是因為發現那位病逝的計程司機有個妹妹是公司員工,而她確診感染COVID-19。

化險集團的高德凱說,受到當前危機影響的企業必須有適度的憂患意識。他建議認真考慮各種最壞的情況,從最可能發生到最不可能發生,並決定如何因應其中每一種情況。他說:「他們必須暫停樂觀的心態,來做好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