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台灣在亞太地區的重要性

美國與中國的衝突打破既有的國際貿易秩序, 在這個時候,各界難免好奇台灣長久以來想要成為區域樞紐的願望,是否有更大的實現機會。本期Taiwan Business TOPICS以封面故事探討這個議題所做成的結論是:答案有很大一部分要看「樞紐」的定義是什麼。

從某方面來看,台灣在兩項產業的發展已朝區域樞紐之路邁進。其中一個是離岸風電產業。台灣外海有極佳的風場,可用離岸風力發電機產生電力,而且政府決心發展這項產業,以達成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這兩項因素吸引了世界級的風電廠商前來投資。這些企業不僅視台灣本身為良好的市場,也把台灣當做向區域內其他國家拓展的基地。

另一個可能發展成為區域樞紐的產業是高科技研發,包括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串聯上述科技的5G技術。台灣原本在製造業與電子和電腦產品的生產就占有很大優勢,而且大力保護智慧財產權,本地與重要跨國企業持續在台灣設廠,進行尖端科技的研發。

然而,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雄心壯志,似乎沒有進展。台灣具有許多必要條件,這點毋庸置疑,其中包括位在亞太地區的中心位置、勞動人口受過良好教育而且工作努力、有好的工程與技術人才、以及安全穩定的生活條件。近年來,比起鄰近國家,台灣的辦公室租金與薪資水準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但有多項因素使得台灣在區域內無法扮演更突出的角色。有些問題相當棘手,例如中國不斷試圖在外交上孤立台灣,此外,雖然有些企業可能決定撤離局勢動盪不安的香港,但台灣金融服務業制度僵化,使得台灣吸引這些企業的機會為之降低(不過台灣可能適合若干後勤作業)。

同時,台灣政府可以做很多事,提高台灣成為企業區域營運中心的吸引力。一項已經展開的計畫是要在2030年以前使台灣成為雙語國家。提高求職者的英文程度,有助於改善目前跨國企業在台灣營運的一項痛點。

政府似乎也在努力設法改善法規制度,刪除不清楚、不合理與前後不一致的法律與規定。政府這些作為,往往是回應台北市美國商會在《台灣白皮書》中所提出的建議。根據商會的建議,政府已將新法規的公告與評論期延長為60天,這應該有助於與利益相關各方的溝通,但目前還不清楚這個制度運作的狀況。

政府要排除構成投資障礙的土地、電力、水、人力與特殊人才可能不足的「五缺」問題,但最終是否有效,尚待釐清。

但這些努力都已走上正軌,如果能夠成功,應可大幅提升台灣在區域經濟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