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邊的手搖珍珠奶茶,到昂貴的高山烏龍茶,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茶,在台灣完美發展。
1900年代百老匯的宣傳單上,一位服務生正在綠蔭底下的高檔餐廳服務一位紳士及兩位精心打扮的女士,玻璃高腳杯盛著茶。
「這是茶界的香檳!」其中一位感嘆道。
「沒錯,它是福爾摩沙烏龍茶。」另一位如此回覆。
雖然印度因大吉嶺而自豪,中國也有具歷史的普洱,但大多數人都會同意,有著全然獨特的風土氣息、淺翡翠的色澤以及類似麝香的香氣,都使上等烏龍茶成為箇中之王。而懂茶的人會告訴你,台灣還有更多好茶。
台灣茶的顏色範圍很廣,從黑、白、黃、綠到紅都有。主要有三種類型:不同種類的烏龍茶、以日月潭為主的醇厚紅茶,以及擁有濃郁香氣的綠茶,例如三峽碧螺春。台灣的茶葉之行和法國的酒莊之行差不多,不僅可以盡情享受無與倫比的茶,還可以藉此了解台灣的歷史,欣賞風景並探索美食。
毫無疑問地,台灣擁有種茶的完美地形及氣候條件,中央山脈就佇立在島國的正中央,擁有充足的陽光和降水,以及豐沃的火山土壤。
雖然「茶」是台灣自然特有的種植物,但一開始,本土的茶葉品種卻很少受到青睞。在17世紀佔領台灣的葡萄牙人曾記錄了南投縣的野生茶樹,但他們沒有放太多心思;紅芽高山茶的葉片較脆,且味道偏苦,但當時台灣高山茶尚未被培育,即便零售商What-Cha供應了少量紅芽高山茶的茶葉,並形容它喝起來具有「甜甜的藍莓香氣」及「柔滑的蜂蜜韻味」,也無法使它受到喜愛。
如同傳言中葡萄酒的起源是亞美尼亞的洞穴,而不是法國一樣,台灣應該感謝福建蓬勃發展的茶產業。
在18世紀後期,富有冒險心的福建商人們帶來了茶苗,並在台北瑞芳區及木柵區種下了第一批茶作物。在1855年,來自武夷山的青心烏龍茶被移植到南投縣鹿谷並蓬勃生長,最終產出了「茶界香檳」。
台灣的茶成為全球貿易中的一種「軟實力」
來到20世紀,隨著掌控台灣的權力從清朝(1644~1911)結束移轉到日本手上,茶葉成為了台灣的「三寶」之一,另二個是蔗糖及樟腦,是那時台灣主要經濟發展的項目。
為因應成熟的行業,當時的政府進行了大量的監控,並在1903年於桃園成立茶葉製造實驗站(現為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也大概在這個時候,台灣的茶葉成為首個以商標形式出售的茶,並因其優良品質而享譽國際。
在茶葉包裝上,某些相當有「神聖性」,基本上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它的圖形可能是從中國神話發展而來的,比如說挪吒大戰龍王。還有些則是描繪本地動植物,比如說梅花鹿和山景。另一個主題便是畫像美女,19世紀晚期,英國商人John Dodd從新竹縣出口的烘焙烏龍茶──有名的東方美人茶的命名來源。
在坪林茶業博物館中可以看到這些彩色的茶罐及包裝,坪林茶業博物館也是包含在茶葉之行會拜訪的好地方之一。身為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館之一,它俯瞰著北勢溪,位於風景如畫的翡翠水庫下游。坪林茶業博物館展出許多藝術品及互動式展品,包含製茶工具及機器、一個彷彿有魔力的茶壺以及舊書報。
曾經是記者,現為博物館導覽員的Shaun Yu很認真看待茶業,他認為茶的種植和包裝是台灣開啟全球貿易的標誌,並認為茶現在已經是「軟實力」的典範,成為一種獲得國際認可的管道。
但這不能阻擋Yu踏上「神農之行」,神農氏是中國神話中的農業及醫學之神,據說神農氏是第一位發現茶的人,他把一些葉子放在火上燃燒,風又把葉子吹進了一鍋開水,而後,當然開啟了茶的歷史。Yu認為,一個理想的茶葉之行需要有豐富的行程,包含爬山、享用美食及了解台北大稻埕的茶商歷史(大稻埕是充滿傳統產品的老城區)。
當然,Yu是文山包種茶的粉絲,文山包種茶是一種在坪林地區種植及加工,較少被烘焙的半發酵烏龍茶,以其在乾燥過程中被包裹在紙中而得名。Yu形容它「充滿香氣而輕盈,不會讓我失眠整晚。」
坪林茶業博物館不久之後將會整修禮品販賣區,在那裡會有位知識淵博的女士準備不同種類的茶給你,直到你找到符合你心意的那一杯為止。我們選擇了白茶,在台灣比較少見,通常來自高海拔野生山茶花,它經過少量加工,口感溫和,可以做成好喝的冰茶。
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品茶工作坊、DIY種植、半日遊和一日遊
距離坪林茶業博物館不遠處是台北茶館,正式名稱是「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從台北101開車過去大約半小時,吸引許多登山者、藝術家和茶葉愛好者前往。俯瞰著霧濛濛的台北盆地,這裡有品茶工作坊、DIY種植、半日遊和一日遊行程。
茶館與農會合作販售在地商品,我們那天的導覽員Kitty Tsai帶我們在附近走了一圈,並指了一株油茶樹,向我們敘述在醫學還沒那麼發達前,充滿維生素A和E的苦油茶及苦茶油被視為萬靈藥。早上服用一茶匙可以預防胃潰瘍,同時也被視為一種進補。如今,苦茶油通常是用冷榨的方式製造,且由於其高煙點和略帶草本的味道,常被用於烹飪中。
Tsai談到茶是如何成為台灣生活的基石,從在炎熱日子中能讓你解渴、無處不在的手搖茶,到某種當代藝術形式。具有口感的珍珠和茶凍起源於幾十年前的台南和台中,但如今已遍布全世界。而幾乎每個街角都有一家便利商店,裡面的冰箱裝滿了各種冰茶。
接著則是專賣店賣的茶,例如台北市中心的「紫藤廬」或文山區郊外的「邀月茶坊」。這些茶通常是高海拔區域生產的,並且來自一些知名的茶園,就像法國的酒莊一樣。它們會在一些茶相關的活動中出現,被當作禮品送給重要的賓客,讓客人對你印象深刻或促進商業談判。
阿里山茶園:除了可以欣賞日出,也是美麗又易達的茶園
Nick Kembel的部落格Spiritual Travels專寫「茶」,他說雖然這座島上有很多了解茶的好地方,但通常缺乏行銷和宣傳。
他指出,咖啡熱潮已席捲年輕一代,而大多數的國內旅遊都將重點放在製作果醬或是一些在親子友善農場餵餵動物的活動。針對外國遊客的茶葉之行中,Kembel則猜語言障礙是個問題,而且茶園主人「甚至沒有意識到外國遊客會對參觀或留在茶園感興趣。」
「阿里山高山茶可能是台灣最有名的茶,但大多數遊客都只是衝來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欣賞有名的日出,卻沒有意識到他們正穿過這個島上最美麗又易達的茶園。」Kembel這麼說。
然而,相對不發達的茶葉觀光業為背包客們提供了豐富的探索機會,Kembel說他「在當地的簡易民宿中,和農民們一起喝高品質的茶」時最開心。
他推薦位於嘉義和阿里山的中和村,那裡有一系列的登山路線,包含「茶之行、落日之行、霧之行」,你能夠穿過蜿蜒的梯田茶園,山丘上有幾家簡易民宿,其中有幾家就是由茶園經營的。
Kembel也推薦日月潭,那裡有他最愛的茶之一:紅玉18號,以及台中縣的高山茶園。他最棒的茶經驗就是參訪雜誌Global Tea Hut位於苗栗的總部,Kembel形容這本雜誌的創辦人是「英語國家中最了解茶葉的專家之一」。
在俄亥俄州長大的Aaron Daniel Fisher,中文名是Wu De,在東方國家中漫遊後,他將功夫、冥想和茶融合在一起,成立了「通聖亭」,開設茶道課程,並銷售小農有機茶。通聖亭還為「禪茶」的朝聖者們提供住處。
Wu De在一封電子郵件中這樣描述他的組織:「除了基於永續性的獨特生態觀外,我們的中心致力於將茶道融入自修生活中。我們尋求將茶當成一種『道』的方法,並結合冥想、健康飲食和運動,透過茶來教人們過上更充實的人生。」
當問到為何定居台灣以及如何評價其茶文化時,Wu De回應說,除了擁有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和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外,「台灣是世界茶都之一,擁有豐富的茶文化和悠久的茶傳統⋯⋯如果你正想體驗茶文化,這裡正是個好選擇。」
Life of Taiwan客製行程:了解台灣茶業的起源與歷史
令人驚訝的是,即便台灣擁有這麼多資源,台灣的茶之旅卻沒被提到像斯里蘭卡的茶館或大吉嶺的傳統茶園裡一樣有豪華或出名。
對Life of Taiwan董事總經理Mark Pemberton來說,台灣是在最近才開始變成人們的旅行目的地,不是偶然發現的那種,而是會積極搜尋相關資料的那種。觀光局的數字也證明了這點,在千禧年之初,台灣每年只有260萬名旅客,而去年,雖然中國觀光客減少了,但這一年的數字是1070萬,且仍持續成長。
此外,最初的旅客來源都是背包客,但現在變得越來越高階層,花得更多,且更偏好文化和歷史遺產。來自英國哈斯汀的Pemberton說他提供的「台灣精品旅行體驗及私人訂製行程」在去年為公司的業務翻了一倍,作為一個自稱為「瘋狂喝茶愛好者」的人,他非常熱衷於傳播他對茶的愛。
「台灣已經成為旅行目的地了。」他說,「台灣現在物價已經不是那麼低,國內市場也很健康。你可以花300美元(編按:約為台幣9,120元)在大魯閣峽谷待一晚,但在日月潭的正常房型一晚需要花500美元(編按:約為台幣15,200元)。台灣已經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價格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了。」
Life of Taiwan專門提供客製化的旅行體驗,他們會給你專家建議及精心規劃的行程。他們有三天、五天和七天的茶葉行程,讓你能了解台灣種茶的傳統及技術,並提供雙語指南來克服語言溝通障礙。
他們會和客人在機場碰面,然後舒適地帶客人到一家高級飯店中。行程通常從台北開始,在迪化街看看台灣茶業的起源,然後讓觀光客沉浸在茶道儀式的體驗中。搭著貓空纜車到木柵茶園,欣賞夜幕下閃亮的城市的夜景之後,並在有名的餐廳中享用晚餐。
在前往花蓮的途中,可以選擇去泡溫泉或去宜蘭「金車葛瑪蘭酒廠」參觀,之後就會去探索花蓮「舞鶴觀光茶園」生產的烏龍茶。其他旅程亮點包含阿里山的「日月老茶廠」、漫步在奮起湖周邊的森林、在嘉義石棹村體驗種茶,或在嘉義來吉部落採咖啡豆。
「我一直認為台灣的茶葉之行在國際觀光這方面佔比會很大。」Pemberton評論道,「它還沒有發生,但這市場顯然在成長。當然,我可能有偏見,但我認為台灣的茶是世界上最好的,而這是探索這座神奇島嶼的最佳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