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很有機會能吸引更多這類投資。
一百多年前,由洛克斐勒家族率先提出的想法,成立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家族投資部門」,代表家族成員管理私募基金。在那之後,許多富有家族即紛紛起而效尤。
近年來,根據《福布斯》今年八月發表的一篇文章表示,家族投資部門的結構與知名度隨著超級富豪追求高效資產管理的方式水漲船高。過去十年,由家族投資部門所管理的財富總額急遽上升,這些部門現在能以過去保留給私募基金和其他較大公司的規模為家族進行交易。
私募基金委員會在台北美國商會《2019年台灣白皮書》中,呼籲台灣金管單位重視此一趨勢。委員會指出:「許多傳統避險基金業者已經將其基金關閉,以便成立投資部門為這些家族企業做投顧。由於亞洲具有從全球吸引資金的能力,部分家族投資部門正在開拓亞洲市場,目前多以新加坡和香港為目標。有許多家族企業的台灣也出現類似趨勢,富有的家族會成立部門,專責管理財富並進行投資。」
很不幸,台灣法律監管環境不利於高資產淨值家族投資。根據業界消息人士所稱,對投資收益徵收高額稅金是主要不利的因素之一;另一個因素是彈性相對不足的監管體系,反映不了一個家族投資部門通常所能提供的服務廣泛度。除了單純為投資和金融服務提出建議之外,家族投資部門也常常要處理法律問題、提出稅務建議以及遺產繼承計劃。
一般而言,家族投資部門的投資理念與避險基金及許多其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更傾向長期投資,而且越來越喜歡投資對環境或社會能做出影響的項目。因此,專家認為,等台灣建立生物醫藥、綠能和人工智慧等戰略性產業需要持續性資金挹注時,這些投資的涉足將一次拉升台灣經濟。 私募基金委員會在白皮書中敦促台灣監理機關努力,建立可吸引國際家族投資部門資金到台灣投資的環境,同時又能協助台灣家族投資部門了解重要投資趨勢並提升營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