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美台人才交流

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前的數十年,對中國事務具有學術或專業興趣的美國人都會來台灣至少住上一年,而且往往遠超過一年。他們在這裡學習中文或做研究,結果養成了一個世代的「中國通」,這些在台灣住過的美國人制訂或影響了美國的亞洲政策。對多數人來說,那樣的機會讓他們與台灣親近,並且深深體會台灣民眾想要在不受外力脅迫下,選擇自己的政治制度。

近幾年來,過去原本會來台灣的人改去中國學習、做研究計畫或就業。相較於過去,美國當今的中國問題專家很少具備親身的台灣經驗,進而對台灣產生深入瞭解以及高度同情。

台灣人才旅外也出現類似趨勢。往年台灣的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幾乎全都選擇赴美深造,台灣政府、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重要人士幾乎都曾留美,因此深化了美台社會連結。

今天,台灣出國留學的選擇多了很多,包括中國的大學。在想要深造的學生當中,也有很多人選擇進入數十年來在台灣創立的研究所。

幸好美國與台灣當局都體認到,為兩國青年人才創造更多交流機會,對於健全的雙邊關係極為重要。為達此目標,今年夏天美國在台協會、台灣政府與學術交流基金會(一般稱為台灣傅爾布萊特計畫)共同創辦名為「人才循環大聯盟」的專案計畫。

「人才循環大聯盟」藉由提供更多管道讓美國青年來台就業與實習,並讓台灣青年人才到美國吸取實務經驗,扮演確保美台社會深化人際連結之關鍵角色。
這對台灣可能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正如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副處長谷立言8月在介紹「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時所說:「藉著讓台灣人才在國際間流通並接受專業培訓,台灣可以發展成為以創新為基礎並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體。」

台北市美國商會很自豪可以參與這項努力。本商會前任政府暨公共事務資深總監張韶韵–此計畫創始諮詢顧問,在「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的擬訂過程扮演關鍵角色。

此外,商會接受「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的邀請,負責準備一份白皮書,預計列出台灣人才流通與培育面臨的行政與法規障礙,並將針對這些障礙提出具體解決辦法。這份白皮書將與商會預定明年6月發表的年度《台灣白皮書》一起發布。

台灣政府計劃在未來10年大幅提升台灣民眾英語能力(請參見本期月刊專文),在此背景下,「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將對台灣勞動力的國際化做出貢獻,讓與台灣經濟相關的所有利害關係人均可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