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型風場計畫有所進展之際,本土離岸風電開發先驅上緯出售股權,凸顯台灣業者所面臨的挑戰。
隨著每部裝置容量600萬瓦的20部風機預定下月在苗栗縣外海完成安裝,台灣的離岸風電開發計畫進入新階段。每支風機桿高達90公尺,上有75公尺長的葉片;當所有風機桿架設在深深植入台灣海峽海底泥層下方基岩的基座上後,耗資187億台幣(相當於6億300萬美元)的海洋風電第二階段計畫,將成為台灣第一個開始營運的大型離岸風場。
這項計畫規模龐大,但對於最終會發展成為台灣兆元級產業的離岸風電業來說,這只不過是前鋒;預料該產業最終能為台灣供應至少8%的總需求電力。離岸風電業可能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創造約2萬個工作機會,並帶來龐大商機。
台灣計畫在2025年前達到55億瓦總裝置容量,須在通常離岸30到50公里的數個台灣海峽選定區域內架設約1,000部風機。台灣2026到2030年間預計會再增加50億瓦裝置容量,而且經濟部能源局不排除2030年後繼續擴增。
離岸風電目前在東亞地區只處於起步階段,不過預料未來十年內會出現驚人成長。由於台灣在發展本土離岸風電產業上領先多數其他國家,其國產供應鏈應該大有機會在日本、南韓和越南即將發展的離岸風電產業中攻下市占率。
為了吸引全球主要業者協助開發本土離岸風電產業,台灣保證以全球名列前茅的補貼費率(稱為躉購費率)向風場所有人收購風電。此誘因吸引全球業界許多大咖業者,包括丹麥離岸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澳洲投資銀行麥格理集團在台子公司――麥格理集團(台灣)、日本能源財團JERA,以及德國安能集團子公司安能亞太。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也在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占有重要地位;來自加拿大的北陸能源,以及新加坡Enterprize Energy與日本三井物產共同投資的玉山能源,也是如此。台灣由國家支持的業者也加入市場競爭行列,包括中鋼和台電在內。
鑒於前述進展,當創建海洋風電風場的台灣民營公司上緯投控6月24日宣布,將處分子公司上緯新能源95%股權時,震驚業界。買家是總部位於紐約的投資公司Stonepeak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以製造特用化學品為主的上緯,是台灣最早的離岸風電主要業者之一,最初是以風機葉片材料環氧樹脂製造商之姿踏入這個產業,後來在2013年成立上緯新能源,直接參與台灣剛萌芽的離岸風電產業。前述減縮在離岸風電市場地位的決策特別令人訝異,因為海洋風電第二階段風場準備在年底前投運,屆時將根據補貼費率,開始為風場所有者賺取收入。
這起釋股案在業界引發眾多揣測,許多人認為是對台灣政局投下不信任票。
和上緯所投資風場關係密切而須保持匿名的知情人士提出質疑:「上緯為何在這麼多年投入這麼多金錢後,就在差不多要收割躉購費率獎賞之際,放棄這項計畫?這個決定不合情理,除非他們認為下任總統會壓制這個產業。」
數位國民黨代表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該黨主政下的政府會繼續支持離岸風電產業,但承認可能會重談契約。
其他消息來源透露,上緯決定釋股的另一個因素可能是人才不斷流失,被出得起更好薪資和工作條件的歐洲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挖角。
上緯此舉終究可能不過是一場把握市場時機的商業機緣。根據新聞報導,該公司從這次股權處分案賺得的收入在2,100萬到1億140萬美元(相當於台幣6億6,000萬到31億8,000萬)之間。該公司一名代表透過電子郵件對本刊表示:「在最適當時間賣到最好價錢,就是贏家!」

奮起直追
撇開政治揣測,上緯在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的際遇,以及難以和外國業者競爭的下場,引發大量質疑台灣區域競爭力的聲浪。若台灣知名度最高、且是市場最大咖的業者都無法在國內市場立足,台灣企業如何在區域和全球市場競爭?
離岸風電產業已成為蔡英文總統推動台灣電力供應和工業基礎轉型的關鍵。經濟部工業局認為,依照蔡英文政府的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為全國工業產業提供龐大商機,預料離岸風電會為本土經濟帶來約9,620億台幣(310億美元)投資。
同樣重要的是,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指出,這將擴展台灣在離岸風電產業的能力,而此產業預料在2019到2030年間會以每年15%的速率成長。全球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前約為230億瓦,幾乎全集中在北歐;不過彭博新能源財經認為,總裝置容量在2030年前會達到1,420億瓦,其中大多位於亞洲。台灣早期就進入此市場,可能因此取得領先優勢。
不同於多數國家憑藉離岸原油與天然氣探勘經驗或其他海洋工程專業知識的強項而進入離岸風電市場,台灣在這些領域幾乎是門外漢。
產業組織亞洲風能協會理事會成員Edgar Kerkwijk指出,「關於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台灣相當獨特」,並未擁有舉足輕重的離岸原油與天然氣產業。
要求匿名的一位涉及測試和認證業務消息人士表示:「原本是計畫以20到30年時間慢慢培養能力,但新政府大幅加速時程。我們在這些產業缺乏經驗,而且要求的條件相當高。」
克服前述缺陷免不了要大幅投資,以吸引擁有離岸風電專業知識的外國業者。
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4月在台北的全球離岸風電產業高峰會發表演說時指出,台灣正透過設立工業園區方式全力建造必要的基礎設施、提供鼓勵措施吸引國際風電業製造商,以及協助國內業者和外國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共同供應台灣所需的風機、水下基座和海洋工程船。
政府投資至少83億台幣(約2億6,600萬美元)整建台中港和高雄興達港的工業和港口設施,以滿足離岸風電業的需求。此外,中鋼、造船業者台船等隸屬政府的企業投資數十億台幣,為離岸風電業打造新的製造產能。參與此產業的其他眾多國內企業還包括台朔重工和世紀鋼構,另外國際風機供應商西門子歌美颯正在台中興建組裝廠,用於組裝機艙(即風機零組件的外層護殼)。
台灣離岸風電產業正在開發適用躉購費率的前期35億瓦裝置容量,也就是在長期購電契約有效期間,政府保證以貼補費率購買開發商所生產的風電。為期20年的購電契約所設定的離岸風電躉購費率為每度5.5台幣(18美分);相較下,英國僅為7.2美分。中國早已在福建周遭的台灣海峽架設28億瓦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其躉購費率已降至相當於每度12美分。
不過台灣的後期20億瓦裝置容量開發採用競價制度,由開發商互相競標固定的購電契約費率。在競價中獲選的開發商得標價,每度僅為台幣2.22到2.54元(約7.1到8.1美分)。台灣已針對台灣海峽指定區域的不同區段舉行兩階段競價;據媒體報導,第三階段競價將在2019年底舉行。
相較於躉購費率,競價費率大幅下滑,導致反對者堅稱台灣支付的躉購費率過高。不過開發商反駁說,他們提出這樣的競價費率,是預期在躉購費率機制支撐下,產業產能會攀升,規模也會擴增,讓業者最終得以削減成本。風電開發商組成的產業協會WindEurope發布報告指出,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的達成,歐洲的開發成本自2015年以來,已驟減45%。
不過上緯就是在競價階段意外落選。
在離岸風電產業掙扎求生
上緯已參與三項大型離岸風場開發計畫,分別名為海洋風電、海能風電和海鼎風電。海洋風電是台灣首座離岸風場,上緯是原始開發商,但在2017年將大部分股權售予沃旭和麥格理,只保留15%股份。不過日本能源財團JERA在2019年初收購海洋風電股權,上緯的持股進一步降至7.5%。目前沃旭持有35%股權,麥格理25%,JERA為32.5%;其餘7.5%股權未來主要由Stonepeak持有,上緯僅保留一小部分。上緯還和麥格理合作開發海能風電;該風場的裝置容量為3億7,800萬瓦,和海洋風電風場毗連,預定2020年動工興建。
不過隸屬上緯、麥格理和德國開發商安能所合組財團的海鼎風電,未能在2018年7月競價中取得併聯電網資格。在這場封閉式招標的競價中,海鼎風電的投標價過高。在一則被廣泛轉貼的臉書貼文中,上緯董事長蔡朝陽表示,這次競價失敗「重創上緯新能源團隊,也在我內心深處留下這一生最痛苦、無法抹滅的烙印」,他還指出,「(上緯)這隻剛成形的獨角獸就在自己的國家找不到成長茁壯的糧食」。
上緯並非唯一在離岸風電產業掙扎求生的本土企業;儘管政府嚴格要求外商協助發展本土製造與工程能力,但很少有台灣企業具備在開放市場競爭的能力。
據報導,台灣的鋼鐵製造商仍在努力設法達到風機基座、基樁和機桿的業界要求。對缺乏所有必要技術經驗的台灣造船業者來說,生產高度專業化的安裝船亦是一大挑戰。此外,受過訓練、能擔任這些高端技術職位的勞工,在台灣供不應求。
沃旭亞太區總經理柏森文表示:「看看一些自稱能做這工作的供應商,可能擁有5到15名能勝任的焊工,但其實需要的是200人。」柏森文指出,「他們說『我們會辦到』,但這並非數十億美元投資案的規劃方式」。
此外,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的唯一品牌上緯競價失敗,再度引發台灣又會被丟在另一個供應鏈中不上不下的疑慮。

中國在福建省周遭台灣海峽架設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早已達到28億瓦,還擁有規模在全球數一數二的離岸風電公司,包括金風科技、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華銳風電等。與此同時,日本和南韓國內的離岸風力發電開發雖落後,但已具備強大的海洋工程和造船能力,且有數家企業早已在全球離岸風電產業站穩一席之地,包括南韓的CS Wind集團、Wind Power Korea和三星重工,以及日本的三菱重工維特斯、日立等。
前述分析師表示:「台灣其實並沒有開發商或零組件製造商的國家品牌,且會繼續以其永久運作的代工模式營運。」
不過沃旭的柏森文認為,台灣本土供應商已有進步,而且在某些產業,尤其是電網併聯和變電所基礎設施,台灣業者其實已超乎預期。他反問:「現在台灣供應商願意投資並追求成功,若他們變得具有競爭力,為何不能在廣泛的亞太地區扮演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