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局 台灣是否受惠?

中國對美出口遭到關稅制裁,台商紛紛回流,推動台灣經濟成長,但台灣能否在全球供應鏈長期扮演要角?

有很多年,台灣科技硬體產業的生產重心將移到中國,一直是早就做成的結論。台灣的電子代工業者從1990年代開始,將生產線移往中國大陸。他們是跟隨美國的顧客,美國企業起先是被中國低廉的勞力、租稅減免所吸引,後來則是因為中國有了完整的供應鏈,具有效率上的優勢。

因為有效率上的優勢,許多外資企業即使在中國營運成本上升之後,仍留在中國。

這個趨勢原本看似無法阻擋,直到中美之間去年爆發了貿易戰。美國對中國市場改革停滯不前以及偷竊美國智慧財產的行為感到不耐,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中國銷美商品先是課徵10%的懲罰性關稅,後來還課以25%的稅額。台商在中國生產的許多資訊與通訊科技產品受到影響。

突然之間,中國不再像是個理想的生產基地。就在大陸台商急忙設法避免調高的銷美關稅時,蔡英文政府公布「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3年計畫(2019-2021)。這項方案由經濟部投資台灣事務所主責,為回台投資的企業提供協助與優惠條件。政府希望藉著吸引台商回流,讓台灣的經濟活絡起來。

這項計畫內容涵蓋土地、水電、融資、勞工與稅務。兼任投資台灣事務所執行長的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張銘斌說:「這個事務所是幫助製造業者順利返台的單一窗口。」

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在2016年成立一個類似機構,叫做台北市投資服務辦公室,專責為台北市吸引投資,它強調台北有完整的基礎建設、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多所大學以及內湖科技園區與南港軟體園區等設施。

對許多台資企業來說,回台投資是可行的,因為台灣的勞力成本比起中國已開發的沿海地區已經高不了很多。同時,台灣供應鏈的基本面很強,是台商熟悉的環境,而且有法治。

此外,政府的方案因應5缺做了回應,包括土地、工業用水、電力、勞工與專業/經理人才欠缺的問題,尤其是土地取得問題。根據政府的資料,目前有435公頃工業用地可供使用,在2021年以前將增加到873公頃左右。

至於水和電力,政府始終表明二者都供應無虞。5缺當中最迫切的問題既然有解,從遭到關稅打擊的中國遷回台灣的選項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稅率優惠與快速取得融資是額外的誘因。

因此,縱使美中貿易戰為全球經濟蒙上陰影,台灣的商機在增加當中。到6月底止,經濟部在「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下已核准84個企業回台投資申請案,經濟部說,這些投資的總金額估計接近新台幣4,350億元(140億美元),預計可創造39,000多個就業機會。

回台投資的企業以資訊與通訊科技占最大宗,特別是高端網路通訊設備、伺服器與週邊電腦產品的製造商。此外還有許多工具機、汽車零件與自行車製造廠。

半官方的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網路通訊產業分析師徐子明說,對台灣電信廠商來說,「回台是個重要選項」。他指出,這些企業需要為本地生產線重新注入活力。這些生產線原本是用來製造產品的原型。他說,一旦生產線重新活絡起來,「將可支援若干銷美產品的生產,減輕關稅的整體衝擊」。

財政部在7月發布的數字顯示,受惠於對個人電腦零件的需求強勁,台灣今年上半年對美出口成長17.4%,金額達到2,220億美元。財政部說,美國市場占台灣電子相關產品出口的13.9%,創13年來的新高。

反觀中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7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中國今年第一季對美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大約15%。報告說,如果美國以其他市場的產品代替中國產品的趨勢持續下去,「可能有助於越南、南韓尤其是台灣的經濟加速成長」。

台灣經濟研究院經濟學者邱達生估計,「如果其他條件完全不變」,回流的台商投資可能使台灣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至少多成長一個百分點。

他說,蔡政府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的方案比之前的措施更加有效,因為它以提升經濟生產力為目標。他指出:「只有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所包含的企業才能享有優惠。」「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指的是政府提升台灣產業基礎的政策,以政府認為具有創新性的產業為重點,包括先進科技、生醫、智慧機械、綠能、國防、循環經濟與高價值農業。

邱達生說,如果不針對回流的投資訂定嚴格的規範,追逐高報酬率的資金可能投入房地產業,導致市場過熱。前總統馬英九為了鼓勵台商把他們在海外的投資帶回台灣,在2008年把贈與稅和遺產稅稅率從50%降到10%,結果就發生房地產市場過熱的情況。邱達生說,既然多數資金投入到房市,對台灣實質經濟的效益微乎其微。

有了前車之鑑,立法院在7月通過法案,允許把海外資產帶回台灣的台商享受優惠稅率,但規定他們的資金不可用於購買房地產或是證券化的不重產商品。法案規定帶回台灣的資金至少70%必須用於生產性投資,25%可用於金融投資,剩餘5%可用來做其他採購。

根據財政部,新法預料可以吸引到新台幣8,000億到9,000億元(257億到289億美元)的投資。

供應鏈的調整

在短期內,投資台灣事務所執行長張銘斌預料政府的3年計畫將可持續吸引資金回台。在美國提高中國銷美產品關稅之後,科技硬體製造商中度到重度曝險,而他們將會是新政策的主要受益者。

經濟部在6月宣布,在政府的3年計畫之下,多家硬體製造商將增加在台灣的投資,包括生產消費電子產品零組件的環隆科技,這家公司將投資新台幣9億元以上,以擴充在台中南屯工業區的廠房。此外,生產電子保護元件的興勤電子將投資15億8,000萬元,在高雄梓加工出口區新建自動化電子與5G工廠。生產手機鏡頭的中揚光電將以7億7,000萬元提升在台灣的產能,並開發新的光學鏡頭產品。

經濟部說,還有好幾項重大投資案,但相關科技廠商不願被公開點名。其中一家公司是跟隨主要客戶回台,據說計畫以30億元將位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的工廠升級。

經濟部說,還有一家企業計畫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建立新廠,以增加先進生產能量,利用自動化設備以生產網路通訊產品。

分析師說,由於在貿易戰中曝險度很高,電信設備製造在加速撤離中國。資策會資深分析師徐子明說,美國在2018年中宣布第一回合調高關稅措施之後,多數台灣的電信業製造商開始把部分產能移出中國,同時對美中達成和解懷抱希望。起初台灣企業避免在廠房外移方面花很多錢,但隨著貿易戰持續進行,不得不重新考慮。

徐子明說,當銷美關稅還在10%的時候,美國顧客大致還願意吸收調高的成本,但他們也會勸台商夥伴準備撤離中國。稅率上調到25%之後,外移的壓力跟著上升。

徐子明說,隨著美中關係緊張升高, 「台灣電信業製造商從中國外移看起來會變成長期趨勢」。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的研究顯示,如果美國政府執行目前還在研究中的計畫,再對價值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課徵關稅,受到最大衝擊的將會是手機與相關產品製造業。這些產品占計畫課稅清單的70%。這對台商將會是個壞消息,因為他們在蘋果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曝險程度很高。

產業情報研究所說,如果美國對中國銷美商品進一步實施關稅制裁,蘋果可能會把部分墊高的成本轉嫁給台灣企業。同時,調高的關稅將使出貨量減少。如此雙重打擊可能使台灣的iPhone供應廠商獲利大受影響。

的確,中國受損往往未必代表台灣可以獲益。雖然有些台商返台投資,也有一些在把產能移往歐洲、北美與東南亞新興的區域科技供應鏈。

供應鏈破碎化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取代中國。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張超群說:「現在有個可以稱為ABC(Anywhere But China,中國以外,哪裡都行)的供應鏈,但不會有另一個『世界工廠』」。

張超群說,為因應這項挑戰,台灣製造商採取了包括返台投資在內的4項主要策略。市場主要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在加強努力提高對中國客戶的銷售額,有些則加強在新興市場的產能,主要是東南亞和印度。最後,有些台商直接在美國投資,或在墨西哥設廠,以供應美國客戶。

較大型企業往往在海外已經有許多事業,比較容易可以把產能從中國移出。張超群說,中小型企業受到資金的限制比較採取觀望的態度。

在區域內,台灣做為生產基地的一項優勢,是它的已開發國家地位。相較之下,越南、印尼與印度的基礎建設不如台灣,供應鏈破碎不全,有些地方欠缺技術勞工,網際網路的發達程度也比台灣差。此外,資策會資深分析師徐子明說,由於有些地方存在營運風險(例如罷工),若要把產能移到這些國家「需要審慎考慮」。

展望未來,經濟學者說,強勁的返台投資活動將可抵消美中貿易戰帶來的出口衰退,至少在2019年是如此。星展銀行預測,台灣今年經濟將小幅成長1.9%,同時,拜台商回流之賜,台灣今年國內投資將成長4.9%,創6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