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危機

給予感控資源、引進新抗生素刻不容緩

《前言》

美國白宮在2015年制定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一般亦稱之為抗生素抗藥性)的國家行動計劃 ;世界衛生組織(WHO)則於2017年公佈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12種抗藥性高的細菌 ,這生命攸關的全球性公共衛生議題,台灣怎能缺席。

細菌、病毒、黴菌……,這些小到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原本就無所不在。而許多具有多重抗藥性的細菌,更被視為嚴重威脅生命的超級細菌。

千萬別誤以為AMR事不關己!國人海外旅遊最愛造訪的日本,今年正歷經最嚴峻的流感疫情,且已出現抗藥性菌株。而在美國引起奪命恐慌的多重抗藥性耳念珠菌,也曾在台灣現蹤。同時被WHO列為極為重要的多重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及綠膿桿菌,也是台灣加護病房裡,不可輕忽的致命威脅。

AMR步步進逼,感染科醫師不是神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醫師表示,抗藥性,絕不只有細菌,像流感是病毒、耳念珠菌是黴菌,這些具有多重抗藥性的微生物威脅,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短期內不可能消失。他強調,「一旦有抗藥性,治療上就很棘手。原本使用的抗微生物藥物會失效,當無藥可用時,有些病人就無法存活。現在是地球村的世界,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全世界都很害怕這個問題,紛紛投入更多的人力跟資源,希望能打贏這場硬戰。」

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邱政洵醫師則表示,「AMR是非常複雜的議題。2000年我剛從國外進修回台,跟獸醫合作台灣常見沙門氏菌感染的基因分型,發現有一種豬霍亂的沙門氏菌。不只是感染豬,也會感染人,是人畜共通感染病。當人被有抗藥性的豬霍亂沙門氏菌感染,病情會相當嚴重。這個研究發表在知名的《新英格蘭期刊》時,也引起極大震撼。具有抗藥性的強勢菌株,一進入環境或食物鏈中,不管是人傳人,還是人畜共通感染病,要徹底根除都是非常困難的。」

給予感控資源、支持新抗生素及新疫苗研發

目前AMR面臨的難關是新微生物藥物的研發跟不上微生物突變的速度;與其他重大疾病相較,台灣引進新抗生素的速度有如牛步。即便有新藥上市,使用上也被重重管制,以免又產生抗藥性,導致處處受限。而疫苗的施打,對降低抗藥性有幫助。但疫苗的普及跟新疫苗開發,並非一蹴可及。

邱政洵醫師說,「為了打贏AMR,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歐盟醫藥管理局(EMA),都給予新抗生素快速審核管道來鼓勵研發,大家都希望手頭上能有多一點武器來挽救生命。」WHO也鼓勵會員國可以一起行動 。

黃立民理事長強調,「感染是急症。一旦有多重抗藥性的感染,可能短短幾天就奪命。目前,在台灣做感染控制是無給職,一有疫情就被徵調。政府必須像歐美先進國家,支持新抗生素、新疫苗的研發與引進,並提高感染科醫師的社會地位跟收入,給予感控足夠的資源,讓年輕醫師願意走感染科來維持合理的感控團隊,才能跟上國際的腳步,共同捍衛國人的生命安全。」

By Isa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