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接地氣的重要關鍵 : 認真對待利害關係人

去(2018)年9月,臺灣剛完成四年一度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貿易政策檢討。在此次的檢討中,臺灣不僅獲得其他會員國眾多好評,更自主地宣示於未來的談判中將採取「已開發會員」的立場。意即臺灣已準備好進一步與全球市場接軌,並改善國內的商業環境。

「臺灣因其透明且具可預測性的貿易政策,及其為提倡友善投資、經商環境所付出的努力,受到各會員國的好評,包括對投資許可項目的進一步開放、對中小企業與創業主的支持、提升法令形成過程中的透明化程度,及減少雇用外籍專業人才的障礙。」檢討會議的主席Eloi Laourou 先生在閉幕致詞中如此總結。

更令人振奮的是,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2019年度的經濟自由度報告中,臺灣在全世界180個國家中名列前10名,表現優於日、韓。

的確,台灣持續向國際企業界展現其改善商業環境的成果,但是很可惜地,蔡政府的努力並未贏得臺灣選民的認同,執政黨於去年地方選舉中遭逢的失敗,敲響了一記警鐘。因此,執政的成果如何讓廣大民眾「有感」,便成為政府施政時的優先考量。

至於如何消弭隔閡,使正在進步中的商業環境成為大眾能夠體認到的正向改革,我們認為「利害關係人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要增進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則有賴於主管機關認真地將利害關係人的意見納入決策考量,並提供合理的回應。

以「60日公開評論期」為例,鑑於國際企業界持續倡議法規形成過程的透明化,行政院終於在2016年10月回應此訴求,要求中央行政機關所研擬法律及法規命令草案,應至少公告周知60日,給予公眾表達意見的機會。我們非常樂見行政院增訂此項法制作業實務,但由於各機關未能真正落實「利害關係人參與」,以至於各界仍質疑此公開評論期的規定流於形式。

美國商會的「2019商業景氣調查」完全點出了前述疑慮。當調查中問及行政院於2016年將公開評論期由14日延長為60日的執行成效,僅有不到27%的受訪企業認為「政府認真看待公眾提供的意見且對公眾意見慎重考慮後提供相關回覆」。

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的公眾諮商過程就是一個例子。2017年間,行政院在將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送立法院一讀之前,依規定給予公眾60日表達意見的機會。根據官方統計,在此60日內便有超過1萬4千份公眾意見遞交到主管機關。對於草案中各種各樣的極端管制措施,為數眾多的利害關係人表達了不滿的訴求,比方所謂的「三振條款」,其規定除了現有每次得處新台幣500萬元至2,500萬元的罰則外,對於五年內違反促銷規定經三次處罰確定的公司,主管機關得廢止其製造或進口許可證。

依照現今各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對於菸品促銷定義不一致的解釋及專斷的裁量,此三振條款若經施行,將可輕易地將合法業者逐出市場。事實上,不一致的執法標準亦是國內各產業均深受其苦的問題,美國商會「2019商業景氣調查」即指出,不到28.5%的受訪企業同意「法規命令的解釋具一致性,且不因不同政府部門的不同執法人員而有所差異」。主管機關對於法規不一致的解釋,使得三振條款更加令人擔憂,恐導致合法菸品業者的上下游供銷全面被迫中斷,消費者的菸品需求隨之轉由非法走私菸填補,進而侵蝕國家稅收並減損政府公衛目標。

這就是為什麼高達1萬4千個利害關係人對此(政院版菸害防制法草案)修法表示疑慮,但令人遺憾地,當前政府仍堅持保留此等極端措施,而最令人感到失望的就是政府並未真正落實「利害關係人參與」,完全沒有提供具體有力的理由,向利害關係人交代為何相關意見不被採納。

2020總統大選即將來臨,蔡政府的施政績效正受到社會大眾嚴密檢視。為了贏回選民支持,蔡英文總統已任命經驗豐富的蘇貞昌院長領導內閣團隊,期望蘇院長帶頭拚民生、護民主、守主權。而蘇院長也在交接記者會上表示,接下來的任期他將「捲起袖子,回應民意,接上地氣,讓台灣人民更滿意」。我們非常感念蘇院長的決心,也引頸期盼蘇內閣能夠體察到接地氣的關鍵,在於認真地對待利害關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