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學工業園區轉向發展

自從第一個園區於1980年在新竹成立以來,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的重點在於吸引科技硬體廠商進駐。這個重點預料將開始轉變,因為台灣的產業升級更強調軟體、物聯網、人工智慧與機器人。

數十年來,台灣做為全球科技硬體製造中心的成果,可以歸功於目前已拓展到全台12個地點的3大科學工業園區。

但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世界中,科學園區的模式面臨的挑戰加劇。隨著台灣尋求成為人工智能等新領域的領導者,園區需要淡化其作為群聚製造業的角色,並提升台灣成為軟體及人工智慧的創新中心。中國政府的高額補貼與強力招商也是園區的另一大挑戰。因此如何適應這些變化與挑戰對台灣工業的未來至關重要。

在這些科學園區營運的企業,營收占台灣製造業總收入的18%,雇用超過272,000名員工。他們在2017年的總收入超過新台幣2.4兆元(將近780億美元),這是到目前最新的統計。2017年的出口值比上一年增加14%以上,達到新台幣1.72兆元。

財團法人工作技術研究 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 所長蘇孟宗說,位在台灣北部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總部在台中的中部科學工業園區與總部在台南的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培育了900多家科技公司,並且提升了台灣(做為主要資訊及通訊科技重鎮)的名聲」。

但兼任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的蘇孟宗認為,科學園區以硬體為主的傳統已經結束。他說,要持續推動台灣的經濟成長,科學園區必須更加著重軟體以及軟硬體結合的領域,例如人工智慧、物聯網與機器人。

在過去幾年,台灣已在這些方面吸引更多投資,但到目前為止,投資地點都不在科學工業園區。微軟去年宣布,將以新台幣10億元在台北成立人工智慧研發中心。IBM計畫擴充在台北的研發實驗室,以人工智慧、區塊鏈與雲端運算為主,Google則計畫雇用300人,要推動智慧台灣計畫。Google在台灣的營運也以台北為中心。

蘇孟宗鼓勵科學園區因應數位經濟時代的需求做出調整。他說:「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等新興數位科技在驅動一波全球性的破壞性創新,並且挑戰科學園區的商業模式。」他說,對企業而言,「僅僅專注於技術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

確實,在過去40年,科學園區內的企業五花八門,但大多數是在發揮台灣在代工方面的優勢:品質好、成本低、生產效率高、彈性大。這些優勢則是以靈巧的技術為根基。

這樣的公式持續帶來成果。2018年1到10月,台灣各科學工業園區企業的總營收達到新台幣2.11兆元(684億美元),創下新高紀錄,年成長率為5.57%。驅動這個高成長率的背後因素是對高級微晶片的強勁需求。

但要確保在長久的未來不被淘汰,官員說,台灣的科學工業園區將越來越注重人工智慧、機器人與互聯裝置等新一代科技。科技部次長許有進說,台灣特別注意人工智慧在垂直與終端(用於小型裝置)應用方面的機會。

在3個科學園區都有設廠的台積電在朝向人工智慧微晶片發展。分析師說,台積電預期人工智慧企業今年對台積電7奈米與5奈米晶片的需求穩定。這類企業的產品需要運算效能高、耗電低的晶片。數位經濟有很多領域需要人工智慧晶片,包括機器人、金融科技、數據中心、智慧城市與互聯裝置等。

隨著人工智慧與5G運用逐漸成熟,台積電預計在2022-2023年推出先進的3奈米晶片。為支持台積電與其他積體電路廠商,科技部在去年12月推出耗資40億元的人工智慧終端半導體射月計畫。

這項產學合作的計畫是要提升資通產業的競爭力,將發展6大智慧終端關鍵技術研發,包括前瞻感測元件、電路與系統;先進記憶體設計;人工智慧晶片;物聯網系統與安全; 無人載具與虛擬實境解決方案件;下一代積體電路。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自己成立了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它提供類似新創加速器的服務,為使用者提供設備、工作空間、機器人訓練課程,並支持參加商展與競賽。根據官網介紹,這個基地藉著與教學機構、新創企業及既有廠商,希望「打造出國際旗艦型智慧機器人創新園地」。

工研院所長蘇孟宗在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計畫上與中科合作。他說,各科學工業園區在努力打造區域的創新生態環境。他說,為強化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科學園區不該只是生產與研發的場所,而應該是「活生生的社會互動實驗室」。

蘇孟宗說,大學院校與科學園區一直有夥伴關係,也是重要的人才來源,但他建議雙方深化合作。他說,大學院校與科學園區應該共同打造能助長創業精神與新創事業的環境。

科學園區如果要訂定新的方向,就得改變自我行銷的方式。目前行銷重點在於科學園區做為生產聚落而非軟體創新中心的特點,例如中科強調它在海陸空交通的方便性。中科管理局長陳銘煌在訪問中強調,他負責的園區鄰近台中港、台中機場以及高鐵站,戰略地位良好,方便中科廠商的物流作業。

對製造業者來說,交通的便利性不可或缺,但軟體業者不需要運送大量的貨物。他們也不像製造業者有基礎設施與水電方面的需求,因此這些方面的誘因對他們可能不具有吸引力。臉書一年的營收可能達到數百億美元,但它不像台積電需要投入數百億美元建造生產設施。臉書的水電用量,也遠遠不如積體電路製造廠。

中國因素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王永壯說:「台灣的製造業者很靈活。」跟競爭對手比較起來,「他們往往規模比較小,決策比較快,因此可以很快針對市場變化與總體經濟的衝擊做出反應」。

但如果價值主張過於依賴成本的降低,最終會有個競爭者(例如中國)會拿出更低廉的價格。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當地的製造業者起初專門生產個人電腦,後來轉為電信設備、半導體及光電科技產品。中國已搶走許多電信與光電業的生意。

半導體業的情況不一樣,在上述產業當中,半導體在技術方面的要求特別高。這個產業動輒需要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儘管中國積極發展,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依然遙遙領先。

不過,中國的重商主義長期而言對台灣的科學園區構成挑戰。中科管理局長陳銘煌說:「中國對業者提供高額補貼,最多達到生產成本的一半。我們沒法對業者做同樣的事,這可能會讓台灣的生意流失。」

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爭可能為台灣的科學工業園區帶來若干新的機會。這場貿易戰凸顯出智慧財產權在中國遭到侵犯的問題,而外國企業想要把珍貴的智慧財產放在中國以外的地點。

美國對中國產品的懲罰性關稅已經讓若干企業考慮將部分生產移到其他地方。例如在2018年10月一場在台中舉行的記者會上,美國晶片大廠美光負責全球營運的執行副總裁巴提亞就說,由於中國銷美產品的關稅增高,美光可能進一步擴充在台灣的DRAM組合與測試。召開這場記者會,是為了慶祝美光在中科一個後端生產設施的開幕。

此外,陳銘煌說,生產特種工業設備的伊利諾工具公司已透露將把在中國的部分產能移到中科。他說:「他們受到貿易戰的衝擊,覺得增加在台灣生產會有好處。」

外國企業唯恐在中國的營運受到報復,過去都敢怒不敢言,但華盛頓開始對抗中國不公平的經貿措施之後,這些企業已提高聲量,反對中國強迫外企轉移技術等做法。

相形之下,台灣已經在國際間建立強力捍衛智財權的良好名聲。陳銘煌說:「我們提供安全性遠勝過中國的智財權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