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新氣象

2017年底,有鑑於私募股權基金公司爭取在台投資許可屢遭挫折,台北市美國商會所屬「私募基金委員會」無奈地暫停了運作。回顧過去6年間台灣市場的幾項投資案,私募基金公司的投資計畫,不是全然遭到主管機關否決,就是延宕多時,至終讓在投資者不得不退出。

儘管美國商會私募基金委員會暫停運作,私募基金業界對台灣市場仍然相當關注。私募基金公司仍然認為台灣市場潛藏相當優異的投資機會,去年,為了測試水溫,他們也推動了兩項投資案。

最後,兩項投資案都獲得台灣政府的核准。其中規模較大者,是KKR集團及其相關機構收購台灣重要石化製造廠李長榮化工多數股權一案,估計投入金額達15.6億美元。交易之後,主要原始股東李家仍是股東,持股比例較小。李長榮化工雖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下市,以利公司重整,KKR集團也向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表示,未來李長榮化工不會在香港或中國上市,以此作為爭取投資案獲准的條件。

另一個投資案,則是摩根士丹利旗下滿得投資及相關企業,收購了醫療器材製造商百略,收購金額約達台幣93億元(3.02億美元)。

這兩個案子的共同點,在於都避開了過去可能導致私募基金在台投資案無法順利進行的敏感雷區。比方說,它們並未涉及媒體組織,也沒有捲入政治爭議的商界人士參與,或是從中國取得資金。

然而,更重要的是,由於過去幾年來,台灣政府官員與美國商會私募基金委員會在內的投資業界,有過許多討論,如今,政府對於私募基金投資的基本態度,似乎有所轉變。從前台灣政府顯然對於私募基金投資案抱持保留態度,認為其運作模式過於注重短期效益,作法投機。

不過,台灣政府的高階官員,近期在公開談話中,已提到私募基金投資確實能為台灣經濟創造不少價值,包括:扶植產業升級、加速創新,並且拓展全球市場。當然,我們若考量台灣市場本身已經擁有的大量資金,私募基金在台灣的投資金額大小,重要性尚不及私募基金專家在強化台灣企業管理效能、連結全球策略夥伴等方面可以提供的大力支持。

許多由家族持有的台灣企業,缺乏如年長創辦人那樣願意全力投身企業經營的子孫後輩,這恰是私募基金可以發揮功能的契機。私募基金公司有能力協助家族企業建構專業管理體系,讓持有公司股份的家族成員能繼續獲利。若沒有推動這樣的重整,許多原本體質良好的台灣家族企業,很可能前途未卜。

投資環境有所改善,促使美國商會私募基金委員會決定重新啟動。委員會成員堅信:在私募基金投資的協助之下,台灣可望再度成為亞太區域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