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啟動後兩年多,來台灣大學院校留學的新南向國家學子,比過去增加了超過三分之一,達到41,000人。而這段期間,每年約有超過7,000名台灣年輕學生,前往新南向國家攻讀正式學程或是參與實習計畫,這些學生通常會獲得台灣政府提供的獎學金或津貼。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科長楊淑雅說,對於極力推動區域中人才培育計畫的台灣來說,國際教育的「入境」、「出境」兩個部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在串連各大學的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協助之下,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正負責推動新南向政策下的主力「人才培育計畫」。
「市場就在那裡,」楊淑雅說,在入境部份,「新南向國家的成長速度很快,他們也迫切需要人力資源,亦即預備充分、訓練有素且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力。」台灣的高等教育機構,現在則是空間過剩,有足夠的設施及教學內容,來滿足這群學生的需要。當這些學生畢業返回各自的國家,曾經浸淫在兩種文化之中的體驗,將使他們成為投資新南向國家的台灣企業可以善加延攬聘用的人才。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畢祖安說,這批前來台灣留學的學生當中,每年有超過百位「新南向培英專案」的受獎者。他們是來自新南向國家、處於職涯起步階段的大學講師。這項專案能幫助他們在台灣免繳學費完成博士學業,
至於「出境」部份,那些在新南向國家求學、參與實習工作的台灣學生,對於尋求開拓南亞、東南亞市場的台商企業,也是未來公司人才徵募儲備的來源之一。
楊淑雅科長表示:「既然我們看到了這個市場,也有固定學生來源,我們的目標,就是建構一個平台,促進台灣與新南向國家之間的雙邊教育合作。」這個平台藉以運作的主要骨幹,是由位於新南向國家的多個台灣教育中心、台灣連結計畫辦公室所組成的網路,它們通常是設置在各國頂尖大學裡面。這些中心的功能,包括吸引學生留學台灣(例如舉辦台灣高等教育展)、安排跨國學術交流,以及提供中文課程。
楊淑雅也提到:「我們邀請外國學者、大學校長與掌理教育政策的政府官員來台灣訪問,同時派出台灣代表團訪問那些國家。」去年,類似這樣的雙邊論壇,共計有印度、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這四國參與,邀請大學校長們齊聚一堂,討論高等教育扮演的角色,以及大學該如何迎接挑戰,為學生創造更多「工業4.0」時代的就業機會。
目前新南向國家當中,留學台灣學生最多的國家,是馬來西亞。在2017至2018這個學年度,將近43%的新南向國家留學生是來自該國,數量遙遙領先。佔19%的越南排名第二,第三名則是佔17%的印尼。
面對更加國際化的大學校園,台灣也訓練了一批服務外籍學生的輔導人員,或是針對穆斯林學生設置祈禱室,並且提供清真食品。楊淑雅說:「外籍學生的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可能與台灣差異很大。我們必須更瞭解他們的需求,確保雙方有良好溝通管道。」
畢祖安司長說,放眼未來,教育部希望鼓勵更多民間參與,像是透過實習計畫、半工半讀的安排等等。此外,儘管台灣與這些新南向國家沒有正式邦交,仍很希望能夠加強政府單位之間的聯繫交流,好比簽署合作備忘錄,一同推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