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調查報告中排名更高

2019年經商環境報告台灣排名上升至第13名。

在世界銀行最近發布的2019年「經商環境報告」調查中,台灣上升兩個名次來到第13名,超越愛沙尼亞、芬蘭和澳洲,但落後於去年第21名上升至第11名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經商環境報告」與大多數國際競爭力調查的不同之處是,其追蹤的是特定法規的實際影響,尤其是經濟體中受法規影響最大的商業城市(以台灣來說就是台北市)當中的中小企業。調查包括190個國家與經濟體,評量10項指標,包括「開辦企業、申請建築許可、電力取得、財產登記、獲得信貸、保護少數股東、繳納稅款、跨境貿易、執行契約及破產處理等。」

「經商環境報告」的調查進行仰賴當地夥伴網絡,合作對象包括法律專家、業務顧問、會計師、貨運代理、政府官員和其他專業人士。

紐西蘭連續三年蟬聯榜首,緊跟在後的是新加坡和丹麥。台灣主要貿易對手南韓,排名中從第四位下滑至第五位,與香港排名對調。排名在台灣(或世界銀行堅持稱為『中國台灣』)之前的其他國家包括喬治亞(第6名,從去年的第9名改進)、挪威(第7名)、美國(第8名)、英國(第9名)、馬其頓(第10名)和瑞典(第12名)。中國則持續攀升,從去年第78名上升至目前的第46名。

2019年報告的主題為「為改革強化培訓」,強調加強公職人員的培訓機會及簡化的商業法規與能否獲得經商環評報告高分有關。報告指出,「這類培訓可提升專業生產力與能力來服務顧客,進而讓客戶能更清楚了解新法規流程的要求。」

調查還強調公共溝通對改善法規環境方面的重要性,並稱「商業法規改革的有效公共溝通不僅構成了良好做法,而且提高了私人企業的法遵性,同時讓公部門要對違反法規的行為負責。」

近年的台北美國商會年度台灣白皮書也同樣強調,為基層及中階公務員提供更多的培訓計劃的必要性,好跟利害關係人打交道,同時關注更多與法規改革相關的公共溝通議題。

「經商環境報告」調查中的10個指標中,台灣獲得最高分的指標是「處理建築許可證」,僅次香港排名世界第二。調查發現,在台北申請倉庫許可需要10道程序,82天,成本為倉庫價值的0.4%。相較之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為12.7道程序,超過153.1天,成本為1.5%。

「經商環境報告」將申請建築許可證的效率提高歸功於台北市建管處設立單一窗口櫃檯。報告還指出調查期間(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少數股權投資者權利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並指出透過「加強上市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結構」加強保護。

與去年一樣,台灣表現最差的是「獲得信貸」。事實上,台灣在該指標的排名從去年的第90名下至最今年的第99名。「獲得信貸」的評分著眼於兩個議題—抵押貸款促進貸款的有效性及信用報告制度的優勢,特別是「透過信用登記機構或徵信機構所取得之信用資訊的涵蓋範圍、多元性和可取得性」。而台灣在後者的得分特別低。

* * *

今年台灣(在此也被稱為『中國台灣』)在世界經濟論壇(WEF)每年進行的全球競爭力調查中維持去年的地位排名第十三。報告根據經濟環境、人力資本、市場和創新生態系統等優勢組合項目,對140個國家和經濟體進行調查。美國排名第一,其次是新加坡、德國、瑞士和日本。

在亞太地區,憑藉低通貨膨脹和政府公債及國內生產總值穩定增長等項目,台灣得分僅落後新加坡、日本和香港,是31個經濟體中在宏觀經濟穩定項目獲得滿分100分經濟體之一。

創新方面台灣的排名也很高(第四名),然而世界經濟論壇強調,我國研發支出占比在國內生產總值並未增加。世界經濟論壇還觀察到,亞太地區的「創新中心—日本、韓國和台灣—有助提升所謂的創新『軟體』驅動力,藉此達到德國、美國和瑞士等「超級創新國」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