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復甦

近一次論壇顯示門庭若市的跡象再現。

台灣私募基金融資似乎有望捲土重來。

十幾年前,全球主要私募基金公司在台灣市場扮演活躍積極的角色,在有線電視和金融服務等行業有重大交易。之後接二連三出現一連串備受矚目的投資案,其中一些投資案的申請不是被徹底核駁就是時間被拖延,以至私募基金投資人只能沮喪地鎩羽而歸,抱怨台灣投資審查程序不夠透明化。台灣當局對私募基金參與市場抱持反對意見的外在觀感揮之不去之下,導致台北美國商會私募基金委員會的運作暫時停擺。

如今似乎有新光景。目前幾件涉入大量私募基金投資案正進行,據說還有其他投 資案正處於可行性研究、盡職調查或談判的階段。最大的投資案是以KKR集團為主的收購案,協議收購台灣主要石化商李長榮化工,收購價格約15.6億美元。對KKR來說,這是他們十多年來首次涉足台灣市場。目前進入審查階段的另一件投資案,是摩根士丹利亞洲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及關聯公司,正尋求以約新台幣93億元(3.18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醫療器械製造商百略 (Microlife)的股權。

業界人士樂觀看待,認為這些投資申請不會遭遇嚴重障礙。這些投資案沒有太大爭議,不像以前申請時出現的各類複雜問題,也不再涉入包括媒體和金融部門等政治敏感行業。此外,政府最近努力鼓勵更多私人股權來台投資,以此作為提高近年低迷外國直接投資資金的一種手段。

抱持這種歡迎態度以9月14日的論壇為例,由經濟部(MOEA)和美國在台協會(AIT)聯合舉辦,台北美國商會和美台商業協會協辦,論壇標題為「私募基金在台灣—通往成長之路」,主題本身就是對私募基金新觀點的展現。政府官員致詞代表包括:經濟部政務次長龔明鑫、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鄭貞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黃天牧等,皆強調私募基金投資為台灣帶來經濟價值、協助產業升級創新以及全球市場擴張。

主題報告中,美商摩根士丹利亞洲私募基金營運長何安俊Andrew Hawkyard指出,近年來台灣一直喪失私募基金所提供的大規模投資機會。光亞洲就有約2,25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更別說也可投資亞洲的全球私募基金了。然而,按照私募基金的投資額來看,台灣在亞洲國家的排行已幾乎墊底。

何安俊強調,私募基金公司跟過去幾十年前經常給人「企業獵殺者」的名聲大不相同,現在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只重視成長。目標是改善被投資公司的管理制度、提高價值,以便在退出時獲利了結。

The forum brought together U.S. and Taiwanese officials, and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s in investment affairs.

論壇還包括兩場小組討論:其中一場由台灣貝來徳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台北美國商會副主席李豪(Leo Seewald)主持,小組討論成員包括本土產業多位企業代表。小組成員提出的要點包括:

  • 憑藉著全球性的影響力,私募基金投資人能幫助台灣企業制定新策略、開拓國外市場、參與國際併購活動、吸收新技術以及採用新型管理工具和技術。
  • 台灣許多成功的家族企業面臨窘迫的接班問題。家族創辦長老已經打拚多年,準備好要放掉韁繩,但年輕一代卻沒興趣接管家族事業。與私募基金公司合作重組可能是確保公司未來可行最有效方式。家族成員可以從所持有的股權中持續受益而無需承擔管理責任。
  • 透過私募股權基金管道吸引更多外國直接投資將有助台灣鞏固國際關係,更有利於抵禦外部壓力。

在總結報告中,美國在台協會經濟官安瑞恩(Ryan Engen)列舉私募基金的能耐除了保護投資者的同時還具備解鎖創新能力,能促使台灣企業轉型過程中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