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競逐人才與人力

台灣薪資低落,加上職涯前景欠佳,造成人才和青年容易受到大陸優越條件的吸引。

張艾琳(化名)從大學教授處得知華中城市武漢有一家娛樂和體育公司提供實習機會,立刻躍躍欲試。她曾聽說大陸可能開出比台灣更高的薪水,員工通常擁有較強的好勝心和野心,而且更令人難以抗拒的是公司內部升遷機會較多。

她表示:「在台灣,高層位置通常被老人佔據;但在中國,年輕人也能擔當大任。」

她在武漢待了六個月後,發現自己對大陸的最初印象大致正確。她經常晚上十一點才下班,但所處的工作環境和野心勃勃的同事促使她維持旺盛鬥志。她所負責的職務是在台灣實習可能無法接觸到的工作,許多只比她略為年長的同事早已升上管理職位。

大陸的發展機會和優渥薪資不斷吸走台灣最具企圖心的青年才俊,一般認為人才外流已造成台灣元氣大傷。據台灣統計,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已逼近五十萬,和在其它國家工作者的總數差不多。

中國國台辦日前宣布旨在吸引台灣人前往大陸居住、就學、工作和投資的「三十一條措施」後,台灣人才外流趨勢更加令人擔憂。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在二月二十八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前述惠台措施是「前所未有」的機會,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為在中國學習、創業、就業或生活的台灣民眾提供「同等待遇」。

三十一條措施即刻生效,台資企業獲准公平參與中國的國家重大計畫和項目,台灣人才可參加中國的134項職業資格考試,以及加入當地的行業協會和專業性社團組織。

許多人擔心,三十一條措施可能導致台灣優秀青年加速流往中國,使早已吃緊的就業市場更加惡化。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今年二月的失業率一如往常維持在3.6%的偏低水準,整個經濟體系普遍面臨勞動力和人才短缺問題。台灣至為重要的高科技產業須和他國對手爭奪並留住工程與科技人才,因此台灣各大學的工程和自然科學相關科系努力培養足夠的畢業生以滿足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業界抱怨大學科班出身的工程師往往缺乏處理工作實務問題的能力。由於台灣希望仰賴人工智慧、物聯網和生物科技等創新領域推動經濟成長,缺乏訓練有素的工程師與科學人才可能會影響計畫履行。

在台灣經營製造業務的一家跨國科技公司本地負責人表示:「高素質的工程師很難找,因為所有業者都搶著要,包括中國在內。」由於未獲得公司許可對媒體發表談話,他只能私下透露個人的觀察心得。

台灣連基層職缺也越來越難填補。

藝珂人事顧問公司主掌台灣和南韓業務的東北亞區總經理陳玉芬表示,「以往只有招募各國經營主管之類的高階人才方須出動獵人頭公司」,「但如今企業都要求我們幫忙尋找基層人才,彷彿幾乎所有產業都面臨找不到適當人才的問題」。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台灣製造業已引進主要來自泰國和菲律賓的約42.4萬名外籍勞工,但每年仍面臨約達10萬的人力缺口。另據勞動部統計,還有25.2萬名外勞在台擔任家庭看護與幫傭。

台灣的因應對策

任何人若想利用中國惠台措施謀利,都會被台灣的親政府媒體貼上貪婪與不愛國的標籤。以支持泛綠陣營著稱的自由報系旗下英文《台北時報》曾刊登一幅漫畫,將這類台灣人比擬為貪吃的鵝;一名男子掐住鵝的脖子強迫灌食,嘴中高喊「來!來!全都給你吃!」,穿著的上衣寫有「中國鵝肝醬」字眼。

三十一條惠台措施很快就被稱為是「統戰」花招,目的是吸走台灣的投資、頂尖人才和最具雄心壯志的年輕人,最終促使台灣輿論轉向支持兩岸統一。行政院長賴清德三月六日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不管是惠台措施或九二共識,本質都是利中政策,最終目的是併吞台灣。」

不過台灣民意基金會在三月十九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31%的台灣民眾對中國惠台措施表示歡迎,認為對台灣社會和經濟有利;20至24歲年輕人和高教育程度者的支持度甚至更高,分別達40%和38%。

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 Minister Chen Mei-ling said that many of China’s 31 Incentives are nothing new and oth-ers are unlikely to be effective. Photo: CNA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陳美伶刻意淡化三十一條措施的影響力,表示泰半是舊有政策,對台衝擊不大。不過台灣政府在三月十六日提出反制中國的因應對策;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宣布政府推出「四大面向、八大策略」計畫,表示將透過改善研究與工作環境、提升學研人才獎勵、資助新創發展動能和強化員工獎酬工具等方式培育人才。

包括經濟學家在內的多位人士質疑,政府的因應對策主要是針對中國惠台措施背後的政治意圖或挑戰台灣競爭力的基本經濟因素。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表示,當前的經濟狀況對台灣年輕人極為不公,薪水比前人微薄,卻面臨生活開支節節高漲,還有價格已從巔峰略為滑落、但依然高不可攀的房市。

一般認為,薪資凍漲是造成台灣人才容易外流的關鍵因素。台灣的月平均所得在4萬至4.5萬台幣(約1,370至1,540美元)之間,且已多年停滯不前。大學畢業生的月平均起薪在去年六月創下28,116台幣(約963美元)的新高,較2000年締造的舊紀錄高出100台幣。2008至2009年爆發金融海嘯後,台灣經濟成長大幅減速,此後就一直掙扎追求復甦,薪資行情成為經濟停滯的反映。

中國經濟在同期間蓬勃成長,如今當地薪資往往大幅超越台灣類似工作的報酬。有笑話指出,台灣和中國的月薪其實數字一樣,只不過幣別不同。三月二十八日當天的新台幣匯率為4.6元兌1人民幣。

擁有高階科技或專業技能的人肯定會將薪資水準差異列入考量。社會新鮮人可能會預期大陸薪水比台灣低,就像張艾琳在實習中發現的那樣。她表示,在她服務的公司裡,即使升到管理職位,月薪約為4,000人民幣或18,600台幣,明顯低於大學畢業生在台灣擔任入門階級職務的2.8萬台幣薪水。

張艾琳的發現和搜狐網的資料吻合。據搜狐網顯示,擁有學士學位者在大陸二線城市武漢的平均薪資為4,500人民幣,即使在上海也僅增至4,793元。不過這兩地的生活成本都比台北高。張艾琳表示,她在武漢居留期間,和他人合租公寓須分攤2,000人民幣的租金,相當於所有實習薪水,因此須仰賴家人資助生活費。

張艾琳的大陸同事薪資不高,但他們的時髦穿著和追求精品包的品味卻令她印象深刻。她說:「不知他們怎麼辦到!」

對台灣的千禧世代來說,薪水似乎不是重要考量。工業類職缺開出高於平均行情的的薪資,依然找不到人;反觀白領的行政人員和粉領的零售與餐旅業工作卻有超額的大專畢業生搶著應徵。

中經院的王健全指出,台灣的大學數量眾多――2,300萬人口擁有160所大學,導致大學畢業生過剩。台灣有許多大學是由以往的技職教育機構升格而來。他表示,「幾乎所有台灣人都念大學,因此不願進入製造業服務」,「擁有大學文憑的人若從事製造工作,會被別人看不起,即使這些工作的薪水可能相當優渥」。

台灣經濟是靠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驅動,其中許多業者從事輕工製造業,為大型製造商生產零組件。中小企業逐漸發現,即使有人力仲介協助,依然難以填補勞動力缺口。

老一輩的人批評千禧世代是嬌弱的「草莓族」。台灣隨處可見的中小企業往往工作環境惡劣,破落的辦公室或工廠仍採用過時的技術與刻薄的管理方式,而且沒有無線上網。誰願捨棄咖啡廳或現代辦公室而選擇在電鍍廠上班?

藝珂的陳玉芬發現:「問題不僅在於錢,還有環境」。她表示,台灣的中小企業「即使是經營傳統生意」,也須考慮讓公司的工作條件看起來更具吸引力。

陳玉芬指出,如今一家企業的員工往往是由三個、甚或四個世代的勞工組成,包括五六十歲的嬰兒潮世代、三四十歲的X世代、二十五到三十五歲左右的千禧世代,甚至還有剛進入勞動年齡的Z世代。

陳玉芬表示,千禧世代從小和科技一起成長,其觀點和仍在經營公司的年老嬰兒潮世代大不相同,「這讓年紀大的老闆非常頭痛,他們不了解現在的年輕人才有多種生涯選擇」,「老闆若未察覺到這一點,沒有打造合適的環境,就無法留住優秀人才」。

針對企業應具備的重要特質,中經院的王健全補充加入一項――願景。他說:「老闆若缺乏產業發展願景,就無法阻止員工流向中國。」陳玉芬也表示,「年輕人非常樂於接受新工作――希望自己能對公司有所貢獻,不會偷懶」,「但他們想要做大事」。

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對於自身在未來經濟中的角色和實踐目標的策略並無任何想法。許多人認為,大陸企業較有野心,有明確的目標和願景,同時也提供更快速的升遷管道。

中國的三十一條惠台措施在台灣引發熱烈反響,似乎顯示台灣深恐人才瘋狂湧向中國,不過許多經濟學家的看法較為樂觀。他們指出,台灣的生活品質遠遠超越中國,後者總是無法擺脫空氣污染和其它環境危機的陰霾,大陸的食物口味過重、過油且安全堪虞,而且不斷有人重提中國擁有台灣主權的主張。

金融研訓院的黃崇哲表示,即使許多台灣人深受中國工作機會的吸引,「我相信台灣的自由和社會內部的互信感會把他們拉回來」,「這些人在中國不論發展成功或失敗,最終還是會回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