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缺是指台灣缺乏足夠的土地、水源、電力、勞動力和人才來應付持續發展經濟所需。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全國工業總會(CNFI)所發行的【2015年白皮書】裡,而台灣製造業貿易下的傘式組織引用台灣外國直接投資(FDI)下滑、國內生產毛額和工資成長緩慢以及其他經濟不景氣等倍受關注議題作為理由,持續呼籲政府改善此一現況。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建全說,『外商直接投資』是藉引進新型商業模式為經濟注入活水,通常會創造高技能、高收入的就業機會。台灣最近的併購活動,包括美國美光公司以40億美元收購本地記憶體製造商華亞科技,將2016年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提升至110億美元,這是自2007年的150億美元以來最大挹注金額。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2017年75億美元中,併購活動也為外國直接投資推波助瀾了不少。
不過去年台灣的外商直接投資還落後吸引126億美元資金的越南。根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台灣與獲得615億美元的巨額投資的新加坡相比差距甚遠。台灣在2017年的外國直接投資則超過香港,香港吸引外資投資的金額從2016年的444.5億美元急遽下滑至只剩41.4億美元。
不只台灣外商直接投資處於下滑,就連台灣資金也流向海外,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五缺」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五缺的用語可能還很新,但每一「缺」都存在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各相關行政機關及其部會局處早已試圖緩解這些問題好一段時間了。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蘇孟宗說:「這些多半是政府有意解決的持續性議題,但把層級拉到行政院這般高度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並不是說以前的部會局處都不重視這些議題,只是現在這些議題被集體看待,努力成果自然會更突顯。」
既然五缺傾向相互交織纏繞在一起,要解決這些問題或至少將問題程度降低,則需採取跨部會整合的做法。
源自農業委員會(COA)、經濟部(MOEA)、環保署(EPA)與其他機關等競相爭奪土地使用優先順序的政策直接導致台灣缺水,也妨礙島內為了發展再生能源所做的努力。同時,缺乏訓練有素勞動力及人才也阻擋了離岸風力的發展。
台灣民主蓬勃發展,加上高度活躍的民間團體與非政府組織,確保所有利害關係人的聲音都納入考量,卻也因此拖慢成長進度,經濟學家如是說。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CIER)葉長城表示,「五缺」被他所定義的「七低」給拖垮了,七低包含低價的電力、石油和水,再加上低利率、低幣值、低工資等以及低消費者物價。
葉解釋說:「台灣企業沒有提高效率或生產力的刺激因素,因為它們的成本相對低廉。」以低成本做為競爭優勢導致工資停滯不前、人才外流,年輕人出國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留下來的人通常在薪資較低的部門工作。
身兼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CIER)與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TASC)助理研究員陳馨蕙說,低薪導致消費者物價下壓。由於台灣大部分商品都仰賴進口,供應商自然會以「砍成本、砍薪資、砍品質」來符合市場要求。陳馨蕙將物價壓力與台灣當前食安風暴做連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去年11月,行政院長賴清德主辦一系列新聞發表會,針對這些議題提出全面性計劃來加以管理,這些計劃會在後續的文章中討論。
雖然五缺的特點就是其侷限性,但每一項議題也各自有為台灣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的潛質,這些創新解決方案可能可以導出或發展未來商業模式。例如,台灣目前在離岸風力領域的人才或勞動力缺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該產業仍集中在北歐。然而,要發展離岸風力必須在人才和勞動力上建立必要能力,這可能讓台灣在強勢成長的能源領域成為區域龍頭。
此外,台灣健全的財政著實令人稱羨,國債遠低於區域與全球競爭對手,外加大筆養老基金和儲蓄總額。據報導,台灣的人壽保險基金達新台幣23兆(約7670億美元),另外還有新台幣10兆(290億美元)的超額儲蓄。
台灣金融研訓院(TABF)院長黃崇哲表示:「台灣在財務管理方面做得很好。問題是有太多錢卡在長期資本裡,又缺乏有利可圖的投資計畫。」
當前政府的目標是解決五缺的問題,目前正在進行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和產業政策措施,包括前瞻性基礎設施計劃和5 + 2產業創新政策,以及專門針對每一項政策措施五個短缺。
工研院(ITRI)蘇孟宗說:「行政院現已立定目標,只差執行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