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萬變的貿易協定局勢

美國總統川普今年初上任後,幾乎立刻就退出仍在談判中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造成台灣在推展其與美國的經濟關係時,失去具體且必須達成的目標。台灣以往的目標相當明確――希望TPP開放第二輪會員申請時能獲准加入,以免在區域貿易舞台上慘遭孤立。對台灣來說,加入TPP就等於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且簽署對象不僅有美國,還有至少11個其它發起會員國。

川普宣布退出TPP後,台灣就根據他所說過的話表示,川普反對TPP之類的多邊貿易協定,卻歡迎透過雙邊談判模式追求「自由、公平與互惠」的貿易協議。不過華府顯然尚無法採取行動追求前述目標。美國貿易代表署的數個最高職位至今依然懸缺,且該處談判人員正忙於修改和加拿大、墨西哥所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另外亦可能重新檢討美韓自由貿易協定。

不過台灣官員一再表示,一旦美國做好準備,台灣就會積極和華府展開雙邊貿易協定談判。蔡英文總統曾多次確認前述說法,包括今年四月出席本商會謝年飯所發表的談話。副總統陳建仁上月在本商會年度會員大會中致詞時,亦表達如此希望。

在此同時,卻出現另一條可能讓台灣最終得以擴大參與區域貿易的途徑。美國退出TPP,但以日本為首的其餘11個發起國卻展現力挺TPP的決心,出乎許多觀察家的意料。在日前於越南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高峰會場邊,前述11國代表宣布繼續推動TPP「核心元素」的計畫,並將TPP改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在最終促成CPTPP成形的討論過程中,與會各國明確表示,希望美國能體認到,基於經濟與戰略考量,華府有必要在亞太地區扮演更活躍的角色,並在最後決定重新加入此一貿易協定。

TPP起死回生後,預料會在未來數年內擴大接納新會員,台灣因此重燃屆時趁機申請加入的希望。不過不論目標是成為CPTPP會員或與美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台灣都仍須做出更多努力,藉由讓監管體系展現堅持透明、負責和完全遵守國際慣例的原則,以證明台灣具備應有的資格。

台灣去年開始實施新法規須經60天公告與評論期方能生效的規定,就是朝此方向前進的絕佳起點。現在台灣須採取進一步行動,以確保前述60天公告期政策獲得普遍落實,政府會善用此政策和利害關係人士進行真正的溝通,並採取其它必要改革促使台灣監管結構現代化。

台灣已無時間可以浪費;未來究竟會在經濟上被邊緣化,抑或迎接新一波強勁成長,接下來數年將是決定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