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18年經濟展望: 隨國際浪潮  趁勢而起

全球對台灣出口產品的需求升高,為台灣經濟注入更多活力。多數經濟專家目前預測台灣明年GDP成長率在2%到2.5%之間,這比不上台灣過去很多年所習慣見到的高成長率,但還是優於過去幾年的表現。由於台灣企業在蘋果供應鍊當中扮演重要角色,蘋果推出新的iPhone X手機預料未來幾個月為推動台灣經濟成長的持續動力。

世界主要經濟體今年都出現成長,這是10年以來的第一次。這顯示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衝擊終於逐漸消退。

在這個情勢下,對台灣各類出口產品的需求有明顯成長,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也超乎預期。目前各方廣泛預測台灣今年和明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成長2%到2.5%之間,這表現雖然不是最好,但算是穩定,而且明顯高於去年的1.5%成長率。但經濟專家說,長遠來看,台灣電子產業鏈的優勢急需不斷的提昇,以對應外來的競爭壓力。

巴克萊銀行的經濟專家謝涵函指出:「目前處在循環週期上揚的階段。」該行預測,台灣今年的GDP將成長將達到2.3%,明年是2.2%。

根據政府的主計總處在8月發布的初布預測,台灣今年的GDP成長率為2.11%,明年成長率將達到2.27%。主計總處2月曾預測今年的成長率為1.92%。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自2007年以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追蹤的45個國家中,有了全面成長的跡象。如屬實,這將減輕了美國扮演全球經濟發動機角色的負擔。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全球GDP成長將從去年令人失望的3.2%升高為3.6%,明年的成長率將進一步升為3.7%。

全球的樂觀程度正顯著的提升,因此企業與消費者的支出都在增加。IMF預測,美國今年成長率將達2.2%,明年可達2.3%。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台灣許多電子代工廠的主要客戶,例如蘋果公司的總部也在設在美國。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據IMF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將成長6.8%,明年成長率略低,為6.5%。在歐洲方面,本刊訪問的經濟專家認為,英國脫離歐盟是穩定成長唯一的較大風險。金融市場普遍不值得因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對西班牙可能引發的政治動盪而擔憂。

財政部的數據顯示,台灣今年前9個月出口強勁,比去年同期成長14.3%,9月單月出口達到289億美元,是歷年同月最高紀錄,而且比去年9月多出28.1%。(但有經濟學者指出,這個比較有點失真,因為中秋節一般落在9月,但今年出現在10月。)

今年1至9月,台灣的進口成長14.7%,貿易盈餘達到406億美元。9月單月進口成長22.2%,當月盈餘為67億美元。

今年前9個月,台灣對各主要市場的出口都出現成長,包括中國/香港(成長17.4%)、美國(10.8%)、日本(7.3%)、歐洲(10.7%)以及東南亞國家協會會員國(16.3%)。

做為領先指標的出口訂單,同樣出現了類似令人鼓舞的趨勢:前9個月比去年同期成長6.9%。9月單月出口訂單金額達459.2億美元,也創下歷史新高。根據經濟部的報告,9月的工業生產指標比去年同期成長5.24%,這是連續第5個月出現成長,也是台灣經濟活動更趨活絡的另一跡象。

台灣的出口估計有40%以上是靠科技產業,而且台灣近年的經濟成長,大都是拜科技業之賜,但目前帶動經濟穩定成長的,還有別的產業。機械產業占台灣出口的8%,今年出現近幾年首次大幅成長,其中在9月的出口金額比去年同期成長高達56.5%。孫明德說,外國對台灣機械的需求出現如此大幅成長「很令人意外」。他並說,這個現象的原因在於全球工業投資在最近出現快速成長。

Increasing export shipments are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resurgent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in recent quarters. Photo: CNA

 

其他主要出口產業在停滯幾年之後,也已恢復成長。化學產品9月的出口較去年同期成長46.6%,塑膠與橡膠製品出口成長34%,金屬原料與相關產品出口成長34.2%。

石化產業在過去數十年,一直為台灣賺進許多外匯,但富邦金控資深副總裁羅瑋警告說,石化產業因為可用的土地有限加上環境的限制,幾乎已無發展空間。此外,這個產業面臨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中國比台灣更能夠容納工業大廠。

環境變遷

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與相關零組件的生產,依然是台灣經濟的主力。在傳統的供應鍊模式下,台灣公司接受西方國家重要品牌企業的個人電腦與手機訂單,在台灣進行研發與設計等高端業務,然後在中國進行組裝與外銷。

但最近幾年,中國製造的成品在精密程度方面已經逐漸趕上台灣產品,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便逐漸從互補變成相互競爭。不過,許多西方科技公司依然主要依賴長期夥伴台灣來提供零組件,例如蘋果的供應鍊包括提供蘋果手機攝影鏡頭的大立光與提供外殼的可成科技。

今年9月,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以及影音產品出口成長達24.1%,電子零組件出口成長20.8%,半導體出口成長20.5%。謝涵函說:「台灣的科技業密切配合美國科技業的週期。」

本地製造商期待蘋果新型手機的銷售,能使出口暢旺的現象持續到年底的購物季節。蘋果iPhone 8在9月推出,當然有助於推動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但其市場反應以及銷售情況都不如預期。

iPhone X預定11月推出,它具有臉部辨識等先進技術,而且是iPhone問世10週年的紀念機種,部分經濟學者預測這有助於iPhone X的銷售。謝涵函說:「各界對iPhone X感到樂觀。」但有些人質疑說,iPhone X售價從999美元起跳,價格相對偏高,可能對需求造成影響。謝涵函同意,如果iPhone 8與iPhone X未能大受消費者歡迎,將不利於經濟成長。

經濟專家也在觀察資本材的進口數量,當做台灣工業活力的指標。他們指出,半導體生產設備進口從6月到8月連續出現比去年同期減少10%以上的現象,但多數專家認為,這要怪存貨週期的調整,並非反映企業信心的滑落,但他們還是警告說,未來幾個月的經濟發展動力可能減弱。

在這方面,渣打銀行的經濟專家符銘財指出,全球DRAM與平板顯示器價格自去年起開始快速成長,但目前已出現停滯,這可能顯示科技產業有走緩的趨勢。同時,如果沒有地緣政治動盪之類的重大國際意外事件,整體經濟前景依然被認為相當樂觀。謝涵函說,在新款iPhone的帶動下,她預期經濟復甦至少將持續到明年下半年,但在那之後,情況要看是否有具有吸引力的新科技產品出現在市場上。

北京在去年6月中止與蔡英文政府的正式聯繫,此後台海兩岸關係逐漸冷淡,但除了觀光產業之外,預料這個情況對台灣經濟不會有很大影響。台灣出口產品通常有40%左右銷往中國和香港,其中包括要組裝後再出口到西方國家市場的電子零組件。中國到目前並未干預兩岸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供應鍊,據信原因是一旦干預,將可能衝擊到需要台灣零組件的大陸科技公司。

此外,中國正在調整生產的重點目標,要從出口改為強調國內消費。在許多產業科技方面,中國也在逐漸趕上台灣。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蘇孟宗指出,台灣剩下唯一的優勢產業是半導體,而即使在這方面,中國也在積體電路晶片設計方面開始挑戰台灣。他說,台灣應有長期的產業升級規劃。(請參見本刊另一篇文章)

進一步說,由於工資持續成長,中國已不再是台灣企業可以低價生產的地方,特別是家具和紡織品等技術成分較低的產業。台灣經濟研究院的專家孫明德指出,連資訊及通訊科技產業公司也開始分散到美國和印度等國家,有也越來越多其他出口企業在台灣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帶動下,在東南亞設立據點。

中國大陸依然是個大的市場,而且它鄰近台灣,這表示其影響力不容小覷,尤其是國際上已有對中國未來成長速度出現疑慮的聲音。IMF在10月警告說,中國存在債務風險 — 中國去年債務據估計達到GDP的234%。IMF敦促中國當局節制信用擴張。渣打銀行的符銘財承認有這個風險,但他說,這個問題在近期內不太可能對中國的成長前景造成嚴重影響。

符銘財說,中共黨代表大會最近落幕之後,中國可能繼續推動改革,「因此成長雖然會減緩,但幅度不大。這在明年和後年對台灣應該會有好處」。

觀光業的挑戰

至於觀光產業,來台陸客急遽減少。去年台灣透過吸引其它亞洲國家遊客來訪,整體觀光客人數仍能成長2.2%。但今年的展望較不樂觀,1到7月來台外國人士共有596萬,較去年同期下滑5.2%,儘管中國除外的全球各地旅客人數有所成長。今年1到7月有150萬陸客來台,較去年同期減少37.7%。

雖然陸客減少對台灣造成的經濟衝擊不像許多人所擔心的那樣嚴重,但對有些商家(尤其是服務業)來說深受其害。台經院的孫明德指出,台灣的內需消費有所成長,但經濟部所監測的1至8月零售業銷售額卻下滑0.1%。他估算,今年來台陸客減少100萬人次,將造成台灣損失約14億美元的歲收。孫明德表示,今年餐旅業除了遭遇前述逆境,人事成本也因政府新推出的一例一休新政策而增加。

The first individual Chinese tourists several years ago received special gift bags from the Tourism Bureau. Photo: AP/Wally Santana

規劃中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獲得中國支持,台灣如被排除在此一自由貿易陣營之外,未來經濟也可能蒙受不利影響,因為台灣約70%的未來貿易將來自預料會加入RCEP的會員國。部分觀察家預言,若RCEP完成簽署,台灣將面臨整個供應鏈外移的風險。因為其它亞洲國家在製造業許多領域的實力已趕上台灣,國際企業可能會希望把握因加入RCEP才能享有的零關稅優惠而搬離台灣。

不過目前RCEP的籌組動能似乎陷入停滯。巴克萊的謝涵涵指出,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惡化,導致該區域對安全議題越來越關注。她表示,協商新自由貿易機制的想法「未來將起死回生,但不會很快就發生」,「在此之前,對台灣來說,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最近市場的注意力大多聚焦於台灣央行,不是因為揣測升息可能性,而是已擔任央行總裁長達20年的彭淮南預定在2018年2月退休,繼任人選至今仍未確定。彭淮南連續多年被總部位於紐約的全球金融雜誌評選為全球最佳央行總裁之一,一般認為後人很難追上此一紀錄。

After 20 years in the post, retiring Central Bank Governor Perng Fai-nan is considered hard to replace. Photo: CNA

可能繼任者之一是彭淮南的大將,現任央行副總裁楊金龍,其職業生涯全都奉獻給央行。台灣媒體還點名另一位可能人選,就是台灣金控暨台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外界認為,蔡英文總統可能在今年底公布央行新總裁人事案。

巴克萊的謝涵涵表示,央行若要升息,會等新任總裁工作熟捻之後實行。最快的時間點可能會是在可能會在明年六月舉行的央行理監事會議時決議。台灣的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和無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分別維持在1.375%、1.75%和3.625%已有五季之久,目前並無強烈的經濟理由必須升息。

台灣的通貨膨脹壓力仍然不高,央行預測今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會上升0.8%,明年則上揚1.12%。糧價穩定是低通膨的主因之一,因為今年颱風造成的農作物和漁畜災損相對較少;另一個因素則是新台幣持續偏強。美國財政部在十月將台灣從操縱匯率觀察名單中移除;據台灣媒體報導,楊金龍將此歸功於央行致力於對貨幣市場減少干預。

2016年的新台幣平均匯價為32.33元兌1美元。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預測,今年的平均匯價為30.59元,2018年則是30.79元。觀察家認為,央行不樂見新台幣繼續升值,因為可能會衝擊出口競爭力。

美國同樣面臨央行領導人交棒的問題,因為聯準會主席葉倫的任期將於二月屆滿,目前還沒有繼任人選獲得提名。對於聯準會可能在何時升息的問題,就接受本刊訪問的台灣經濟學家們似乎並無明確的共識,但一致同意金融市場並不認為美國升息可能會引發混亂後果。符銘財表示:「(美國)的確有政策緊縮的風險,但不至於達到造成經濟脫軌的程度。」

評估失業問題

台灣的失業率依然變化不大,八月的公告數據為3.89%,經季節因素調整後為3.76%。不過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指出,這些相對偏低的失業率可能會造成誤導,因為台灣長期有結構性失業問題。由於十多年來薪資幾乎凍漲,台灣有許多專業人士(尤其是年輕人)都選擇離鄉背井,到薪水較優渥的西方或中國工作。彭素玲還提到,台灣的兼職和約聘職位也越來越多。

Sinclaire Prowse今年一月在全球台灣簡報撰文指出,台灣每年流失約兩、三萬名白領勞工;從2016年開始,15到65歲的勞動人口也以每年減少18萬人的速率持續萎縮,台灣社會老化也促成此問題的惡化。

台灣的出口和經濟都呈現正向成長,但多數民眾在開銷上依然很謹慎。行政院主計總處在八月發表經濟預測時指出,今年的民間消費成長預料只有1.89%。巴克萊的謝涵涵指出,儘管台灣的消費者信心正持續緩慢改善,在今年八月創下自去年七月以來最高的成長,但台灣民眾在經歷多年的經濟緩步成長後,多數人仍然感到悲觀。

受訪經濟學家表示,台灣的薪資水準也正逐漸改善;政府計畫明年為公務員加薪3%,將會推升薪資進一步成長。此外,勞動部擬自明年起將基本工資時薪調升5.3%,月薪則調漲4.7%,達到2.2萬台幣。

至於股市,今年表現相當出色,不過未能顯著提振國內的整體消費者信心。台股在十月下旬站上10,700點,創下27年來新高;據彭博報導,自2017年以來,外資淨流入台股的金額已達70億美元,在彭博追蹤的亞洲十大股市中居冠。

根據中經院分析,台灣今年的整體資本投資將成長2.13%,民間投資增加1.7%,公共(公營事業)投資提高4.93%,政府投資則上升3.74%。謝涵涵指出,在週期性回升正帶動亞洲各地民間投資顯著增加的此刻,台灣卻未出現此狀況。可能阻礙台灣民間投資的因素包括缺乏可供利用的土地、擔心未來水電供應不穩定,以及部分產業認為監管環境不友善等。不過台積電反其道而行,日前宣布打算投資高達200億美元,在南科台南園區興建三奈米晶圓廠。

政府的多項政策預料會對今年及未來的經濟產生影響。其中有些政策獲得受訪經濟學家讚許,其餘則較不受歡迎。就正面效果來看,自2018年1月起為軍公教加薪3%的前述計畫受到學者們廣泛歡迎,認為將可鼓勵民間產業跟進,進而刺激民間消費。

另一項應能提振消費的政策則是九月中旬宣布的稅改方案,預料可在今年底前獲得立法院通過。在該方案的各項計畫中,個人綜所稅的最高稅率將從45%降至40%,可支配所得因而增加,有助於為台灣留住高所得人才。

立法院在七月三讀通過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允許行政院在未來四年內編列不超過4,200億台幣(約140億美元)的經費,從事國家基礎建設計畫。受訪經濟學家對此亦深表肯定。謝涵涵表示:「這是一個正向發展的改變。」她還指出,就國際標準來看,前述經費算是相對節制。

另有一項透過放寬簽證和居留條件以吸引更多外國白領勞工前來台灣的草案,立法院才於10月底三讀通過。(本刊12月份將會有更詳盡的報導)

就負面影響來看,部分經濟學家抨擊,政府的一例一休政策對於工時上限、加班費和其它工作條件的規定過於僵化。中經院的彭素玲表示:「資方覺得他們失去所有彈性空間。」新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已指示勞動部提出勞基法最新的修正案,以緩減雇主和許多知識勞工的反對聲浪。草案預計近期就會送至立法院審查。

彭素玲還指出,政府計畫讓台灣成為無核家園,並在2025年前大幅減少碳排量,卻和為了台灣極為重要的高科技業而須確保電力供應充足的職責相互衝突。八月中旬全台發生長達五小時的大停電,就是因為供電備轉容量過低所致。

工研院的蘇孟宗表示,更重要的是台灣必須改變產業結構,加速轉換至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嶄新的尖端領域,以提升成長速率。他表示:「台灣若希望達到3%或4%的較高經濟成長率,就必須靠產業轉型,而非全球市場。」

多位受訪經濟學家表示,從光明面來看,台灣早就擁有以低成本製造高科技產品的卓越能力,可繼續強化此一優勢。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表示,「台灣過去並未展現像蘋果或谷歌那樣的創造力,但我們極為擅長壓低成本生產產品」,「台灣在將物聯網、自動駕駛車等未來科技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產業到目前為止都還發展得不夠成熟,全球的市場需求也還不足以讓這些產業成為經濟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