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推動桃園航空城計畫

台灣近來密集宣布的一連串重大基礎建設計畫中,桃園航空城因其規模和推動魄力而深受矚目,號稱是自台灣在1970年代推動十大建設計畫而躋身主要工業化經濟體以來的最大國家級基礎建設計畫。航空城佔地4,687公頃,環繞現有面積達1,223公頃的桃園國際機場,是一座集結運輸、物流、工業和居住功能的新市鎮。

航空城計畫早在將近30年前就已提出。行政院在2012年正式宣布啟動「桃園航空城計畫」後,內政部營建署於2014年審議通過該計畫,目前刻正進行都市計畫調整及區段徵收之審查。

桃園航空城公司董事長黃適卓表示,航空城計畫在前縣府時期因為強制搬遷、可能帶來更多污染,以及土地徵收過程傳出貪腐醜聞等因素,導致社會觀感欠佳。為了平息抨擊聲浪,新任的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出面宣示,航空城的開發將會秉持「公開透明」、「民主參與」、「生態發展」、「公共利益」、「產業優先」等五大原則。

透明度是捍衛公共利益的不可或缺原則。黃適卓除了強調維持透明和公開溝通是贏得大眾信任的關鍵,還指出航空城計畫的所有環節,包括土地取得和投資審核在內,若都能做到透明,將可減少不必要的爭議,並杜絕濫權、炒地皮和內線交易等弊端。

航空城計畫規模龐大,會對眾多利害關係者造成廣泛衝擊。鄭文燦因此強調,民主參與原則是航空城決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航空城計畫負責單位主辦所謂的「全區聽證會」,希望讓相關各造的意見都能獲得充分的表達與討論,因此開放技術專家和一般民眾都能參加。

航空城將採用技術最先進的綠能和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以確保該計畫能在低耗能、低污染、低耗水與高產值的「三低一高」前提下,落實生態發展原則。黃適卓說:「要打造對生態友好的航空城,基本原則就是低碳和減少資源消耗。」

此外,航空城將在亞洲‧矽谷計畫中扮演關鍵角色。後者是台灣政府正在推動的五加二創新產業之一,目標是要培植創新和創業生態體系,尤其是和物聯網相關的領域。桃園當局與中央政府合,規劃興建「亞洲創新研發人才交流中心」,為來自台灣和亞洲各地的新手創業家提供研究和測試基地,並和美國矽谷維持密切的聯繫與同步,以利進行技術測試和募資,最終目標則是發展成為「亞洲青年創新IPO中心」。

為了落實產業優先原則,航空城將善用台灣的地理優勢和工業與科技實力,以打造亞太物流、商業、宜居和科技中心。航空城一旦落成,預料可創造20萬至30萬個新工作機會,帶來2.3兆台幣(約754億美元)的年營收,每年吞吐量達6,000萬人次旅客與450萬個二十呎標準貨櫃貨運量,為航空與非航空相關產業吸引登記總額達5,000億台幣(約164億美元)的投資。

航空城將劃分為五大專區:「行政及商業服務區」將提供國際金融等服務;「旅運及產銷園區」包含會展設施、複合式休閒、國際醫療服務等區域;「綠色創新產業園區」設有飛機與航空、生物科技、雲端運算、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等產業區;「樂活優質住宅區」涵蓋科研展示區和生活設施區;「物流經貿園區」則包含國際物流等區域。

航空城非但在概念上野心勃勃,事實上其戰略位置確實帶來一些明顯優勢。台灣和幾乎所有東亞與東南亞主要城市之間的飛行航程平均不到三小時,自然而然成為整個亞太地區的國際貨運與物流,以及舉辦國際會議與活動的首選地點。桃園機場的第三航站和第三跑道計畫已獲批准,並被納為航空城計畫的一部分;落成後,桃機的吞吐能力將從目前的每年逾4,000萬人次旅客,在2025年前大幅擴展至6,000萬以上人次。

此外,航空城未來將擁有飯店、會議中心、購物中心等多種觀光設施,甚至還有一座主題樂園,可吸引休閒民眾和參加會展(會談、獎勵活動、會議和展覽等)相關活動的旅客。航空城還擁有貨運和物流區,以及通往台北港的便利交通,因此非常適合作為主要的物流和轉運中心,並可設置開放輕型製造業進駐的自由貿易區,讓航空城成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專區。

航空城也針對陸運進行巨額投資,例如桃園捷運綠線延伸聯結既有的機場捷運,以及未來將提供旅客自動電車輸送系統。為了落實樂活概念,住宅區將符合生態友善與舒適的要求,同時會全區採用智慧城市科技,以確保航空城能運作順暢與提供便利生活。

台灣致力提升與改善自身在亞太地區與全球的地位,迄今已取得長足進展。在台灣政府大力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與前瞻基礎建設兩大計畫的配合下,航空城將可引領台灣奔向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