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TISA與TIFA

這篇文章的標題,在許多人的眼中,恐怕僅是一堆字母的組合。但是這幾個英文縮寫所代表的結盟關係,會對台灣經濟未來的走向,產生極重要的影響。

對台灣而言,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出現,代表台灣有機會從一個很難參與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幾乎陷於孤立的處境中走出來。目前參與TPP談判的12個國家,彼此之間已完成協商,也簽署了協定。現階段,TPP必須要經過數量足夠的各國立法機關審議通過,其內容才會正式生效。一旦TPP內容生效,它幾乎肯定會進入第二輪的新成員談判,台灣也被認為極有條件參與這第二輪談判。

不過,美國今年適逢總統大選,不乏政治人物對「自由貿易」做出猛烈抨擊。雖然已有明確證據顯示,導致美國就業市場不振的主因,應是全球化與科技變遷,美國國內的這些政治爭論,仍為TPP未來的發展帶來變數。美國國會究竟何時—甚至是否—會同意美國加入TPP,也教人充滿疑慮。

過去一年,台灣努力評估與修訂法規,希望使其更能符合TPP要求,以利最終加入協定。台灣該如何因應近來這些情勢變化?台北市美國商會還是非常鼓勵台灣政府繼續甚至加強這些時日以來的努力。以TPP的高標準檢視、改善現行制度,會使台灣法規環境更能與國際標準、國際實務接軌,這對經濟發展極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台灣,絕對有益處。

除此之外,我們從民調結果看到,多數美國人仍支持美國與其他國家簽署貿易協定。因此,目前要斷定TPP毫無實現的希望,恐怕也言之過早。可以預期的是TPP獲得美國國會同意的時間,恐怕會比之前料想的要推遲一些。

就算最糟糕的情況發生,TPP無法實現,在國際貿易領域,台灣仍有其他強化自身地位的途徑。這些途徑最後能否發揮實質功能,就和加入TPP一樣,端看台灣是否積極移除技術性貿易障礙,並在法規制度層面力求和國際標準同步。

多邊的服務貿易協定(TISA)就是台灣可以著力的協商平台。自2012年開始,台灣與其他22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就在日內瓦協商服務貿易協定。最近有報導指出,參與協商的國家,不久就會達成最終協議,最快可能今年底有結果。對台灣來說,這是參與一個牽涉廣泛貿易自由化計畫的難得機會,也可能為台灣服務業帶來新的商機。

台灣與美國透過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持續推動的雙邊對話,則是另一個契機。這個協商機制包括了每年一度的TIFA Council會議。從10月4日在華盛頓舉行的會議結果看來,TIFA協商已經有了一些成績,尤其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投資相關程序、製藥及醫療器材法規等方面,已化解了一些先前存在的疑慮。

雖然有幾個敏感的農業相關議題仍然懸而未決,台美雙方透過TIFA協商所營造的合作氣氛,讓人感覺即便TPP前景未明,台灣與美國之間仍可藉由其他溝通管道來加強雙邊經貿關係。當然,不管有沒有TPP,台灣都應該繼續努力,讓國內法規能與國際實務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