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銀行調查報告排名穩定

台灣發現很難在「年度經商環境評比報告」將排名進一步提升。

每年10月下旬,世界銀行會公布「經商環境評比」的調查結果。該調查逐項評估私人企業拓展業務的難易程度。新發布的2017年報告中,台灣(或世界銀行堅持稱之為『中國台灣』)略微下滑,在涵蓋的190個國家中,從去年第10名下降為今年排名第11的國家。

事實上,2016年結果在去年此時公布時,將台灣排在第11位,但在反映修正資料和方法改變重新計算排名後,台灣往上提升一名。

儘管台灣多年來在此項調查取得了顯著進展—由最近2011年最低排名的第33位—到現在似乎已進入穩定高原期,要超越至最高排名區很難。今年,過去經常盤據第一的新加坡,跌至第二名,將頂尖位置拱手易主紐西蘭。其他排在台灣前面的國家,依序是丹麥、香港、韓國、挪威、英國、美國、瑞典,以及首度入榜的馬其頓。

中國排名在相當底下的第84位。倒數前五名國家則是南蘇丹、利比亞、委內瑞拉、厄立特里亞和索馬利亞(今年增加為最新條目)。

相較於許多其他國際競爭力調查,「經商環評報告」著重於特殊法規施行的影響,特別是影響經濟體(以台灣為例是台北)中最大商業城市裡經營的中小型企業。調查基於10項不同類別的量化指標:開辦企業、申請建築許可、電力取得、財產登記、獲得信貸、少數股東保護、繳納稅款、跨境貿易、執行契約和破產處理。「經商環評報告」還測量勞動力市場管制特性,但計算排名時未將該項資料納入考量。

有一度,「經商環評報告」主要著重監管過程效率,但現在也試圖將商業法規品質納入考量。

台灣政府對調查內容非常關切。國發會通常會透過結果分析持續追蹤並鼓勵相關單位針對被點名弱項提出改善措施。

與去年指標相同,台灣在2017年報告中排名最低的類別指標,意外的是,像台灣這樣重度依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跨境貿易居然排名第68位。由當地貨運行、報關行和貿易商所提供的資訊,這部分衡量完成必要程序所需之時間和費用。發現在出口方面,邊境管制法規遵循平均需要17個小時,通關文件法規遵循需要31小時,相關費用分別為335美元和84美元。進口方面,邊境管制法規遵循平均時間為47小時,通關文件法規遵循時間為41小時,費用則為389美元和90美元。

雖然這些數字明顯優於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整體水準,但仍與頂尖市場的表現相差甚遠。在頂尖排名區的國家中,韓國、新加坡、香港、日本和馬來西亞在此一指標中得分皆優於台灣。

另一個台灣表現相對較差,「經商環境報告」認為極需大幅改善的領域是獲得信貸。在這個部分,台灣在信用資訊的範圍、覆蓋範圍和可獲得性方面得分較高,但在抵押和破產法律下貸款人和借款人的合法權益強度的衡量方面並不太好。

有兩個指標台灣排名出色。電力取得方面,衡量新設施取得供電所需時間和成本,排名第二,在排名第一韓國和第三的香港之間。申請建築許可排名第三,僅次於紐西蘭和澳洲。根據調查所收集的資料,在台北地區蓋一間倉庫申請建築物設許可證需經過10個程序,平均需要93天,且成本只要倉庫價值的百分之0.4。

今年,「經商環境報告」首度在處理開辦企業、財產登記和執行契約等三項指標增加了性別相關因素。報告指出勞動力市場對婦女的歧視「限制選擇和創造扭曲進而導致效率不彰。」

隨每年調查,「2017年度經商環境報告」警告,其調查並未衡量會影響經濟環境品質或國家競爭力之所有因素。例如,報告並未涉及宏觀經濟穩定性、金融體系發展、市場規模、賄賂與腐敗發生率以及勞動力品質。

然而,該報告指出「監管效率和監管品質密不可分」,強調「有經商環境報告來評量監管流程的經濟體,往往兼具監管品質。」